党建首页 > 党建要闻

红旗映初心|吕其明:为人民写一辈子的歌

2019年8月27日 13:38  来源:火红的党旗 选稿:朱燕亮

  原标题:《红旗映初心》系列短视频开播,一起来汲取宣传系统身边榜样的“初心力量”

  编者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宣传正面典型,宣传党员干部身边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

  为配合宣传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同时生动展示主题教育成果,经宣传系统各直属单位党委(党组)推荐,上海市宣传系统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制作了《红旗映初心》系列短视频,宣传一批在上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涌现的党员干部(集体)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

  他们中有的是功成名就依然执着追求的老艺术家,有的是甘守平凡、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作者,有的桃李满天下,有的妙手著文章,有的活跃在荧幕前、舞台上,有的独守在书牍旁、台幕后……虽然年龄不同,尽管岗位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共产党员。坚守信仰、葆有情怀,敢于担当、永远奋斗,是他们身上闪亮的精神品格。

  今日起,大旗将陆续推出这批好榜样好先进,欢迎大家积极转发!

  吕其明:为人民写一辈子的歌

  吕其明,1930年5月生,父亲吕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为国捐躯。吕其明十岁随父参加新四军,十五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了60多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的音乐,还有10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曾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别贡献奖、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学而不已,痴情为人民创作

  解放前,吕其明有过9年在战火中且歌且行的难忘经历。从中,他学到了很多,其中有两条最重要的思想:第一,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两条思想早已渗透进他血液,不断生根发芽。

  解放后,吕其明从部队转业,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小提琴演员。每当演奏别人的曲子时,他都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作曲。军人出身的吕其明,有着战胜一切的意志,他从那时开始苦下功夫。在不脱产的情况下,他坚持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了5年作曲,系统地学完了作曲系本科的全部专业课程。除工作之外,他四处拜师学艺,几乎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钻研音乐理论和中外音乐作品上。

  在创作方面,他的态度极其严肃认真。在为电影《铁道游击队》写插曲时,有人提议配乐应该学苏联影片用西洋乐器。一向温和的吕其明严肃地指出:“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看过很多游击队员,他们身穿便衣,头扎白毛巾,是普通百姓。因此,绝不能把那种洋腔洋调强加在这些人身上,依我看,要让他们弹土琵琶,才合情合理。”大家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一致赞成。不仅如此,在创作中吕其明还始终坚持“下生活”。有一年,当接到为纪录片《大庆战歌》的配乐任务后,他二话没说买了火车票,就踏上了东北的土地,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大庆,与石油工人们同吃同住,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体验生活。为给纪录片《鞍钢在建设中》配乐,他又在鞍钢生活了近两个月,在厂房里体验生活,访问劳模。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无私奉献

  吕其明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多年前,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领导来上海,请他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谱曲,他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但他与馆方约法三章:一不取报酬,二不住高级宾馆,三不见媒体不作宣传,以一个普通党员和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前往纪念馆瞻仰学习,寻找创作灵感。回到上海,他每天伏案十几个小时,历时半年,写下了长达60分钟,分为15个乐章的管弦乐组曲《雨花祭》。“我是烈士的后代,理应承担这份工作。”吕其明这样说道。在他的感染下,录音工作结束后,上海交响乐团的同志们也将应得的4万元全部捐赠给了雨花台烈士陵园。之后,他又义不容辞地创作了《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这么多年来,他的代表作《红旗颂》在许多重要场合被无数次地演奏,有人便建议他收取版权费。吕其明经常笑着回答:“我是新四军小战士出身,是共产党把我养大的,就好比爹娘要用我的东西,我会管他们要钱吗?”身为《红旗颂》的作者,他也从未主动参加过任何争金夺银的评奖。

  离而不休,笔耕不辍持之奋斗

  离休后的吕其明,行程万里,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义务为海陆空部队写了近30首军旅歌曲。2007年前后,年逾古稀的吕其明决定写一部新的交响组曲——《使命》,在音乐舞台上讴歌党的伟大历史征程。为此,他大量阅读和观看了党的历史资料和珍贵影像。有段时间,他的腰椎动了手术,住进了医院。但他依然笔耕不辍,在医院的病床上继续创作。经过四年的日日夜夜,作品从大框架到细枝末节终于酝酿成熟。此时正值十八大即将召开,吕其明也到了耄耋之年,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但却始终没有放弃。他邀请作曲家陈新光合作,加班加点全力以赴,用29天的奋力拼搏,完成了该作品的初稿,并在十八大召开之际,在上海文化广场隆重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和人民、书写伟大时代是吕其明终身的崇高大业和神圣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吕其明始终觉得1965年自己在创作《红旗颂》的时候,“功力”尚潜,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级别。故而,一直以来他都在反复推敲、循序渐进地修订这部作品,使之更臻完美。就这样,他足足改了半个多世纪,从当年的青年才俊变成了如今的“鲐背”老人,终于在2019年定稿,成为他献给伟大祖国七十华诞的贺礼。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吕其明每天依然会待在书房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争分夺秒地再为大家留下一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