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党务知识

怎样理解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2018年7月6日 14:10  来源: 共产党员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对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和谐的制度根源,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虽然仍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但这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加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求坚持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全体人民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要求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完善创新机制,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旺盛的创造活力。在把工人、农民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根本依靠力量的同时,对一切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民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