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基层党建

金山区钟楼居民区:红色“钥匙”开启居民幸福密码

2018年9月25日 00:00  来源:金山区委组织部 选稿:朱燕亮

    (上海基层党建网) 朱泾镇钟楼居民区党总支部以“同一把钥匙、同一个家园”行动作为关键词,在有限的资源与空间中发挥无限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在开展社区建设,还是设计服务项目等各个方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一切从居民的切实需求出发,找准脉搏,主动服务,用一把把红色“钥匙”开启广大居民群众在家门口的共同家园,使老百姓穿越钢筋水泥的阻隔,打破楼道之间的壁垒,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党建“钥匙”引领共建资源走进来

    实践证明,以共同的价值目标来引领是最好的动员机制和最有效的党建方式。党总支部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向十多家区域共建成员单位发出邀请,以认领社区公益项目的方式量身定制一把走进钟楼“in家园”的钥匙,创新共建形式,建起了“钟楼人”共同的“家”。在这个“家”里,金山区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当起了“美容师”,定期修缮小区破损路面;金山区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专家们当起了“健康师”,热心解答居民的健康难题;上海中桥律师事务所的金牌律师免费为居民当起了“家庭律师”;金山区图书馆协助建起了“名都书房”,让居民们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图书馆。此外,金山区残联的“阳光微空间改造”、金山医药公司的“社区健康卫士”等暖心项目也先后上马,“亲家”们以项目认领的方式实现纵向服务到社区,把资源送到老百姓身边。

    与此同时,居民区党组织通过建立党课联上、会议联席、活动联办的“三联机制”实现各共建单位党团员之间的横向互动。“纵横互联”的共建模式基本形成,一系列贴合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新型文化、体育类体验培训课程也陆续上线。这把各具特色的“钥匙”,启发了居民们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让居民区党组织切实感受到了区域党建平台的资源优势。社区是有需求,社会也有资源。党总支部通过整合多元力量,推进“家门口”服务,携手每一家共建单位,每一位共建党员,把钟楼“in家园”当成自己的“家”,共同建设一个有温度、有活力的社区共同家园。

    智能“钥匙”提档信息手段用起来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的迅速发展,对社区治理创新、优化社区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党总支部成立“钟楼之声”网站,居民们通过敲击键盘就能知晓社区发生的大事小情;接着,又建立“钟楼人”手机信息库,开辟“钟楼之声”手机短信平台,将社区的温度凝聚在每一位居民的“手”中;现在,钟楼“in家园”微信服务号上线,每月针对0-6岁学龄前儿童、团队员、在职及退休老人等小朋友、大朋友、老朋友发布亲子绘画、成人瑜珈、艺术插花等社区课程,实现了社区信息化发展的三连跳,为助力建设智慧社区插上了可以飞翔的翅膀。这把智能化的“钥匙”,把“钟楼人”自己的“家事”从指尖、从屏幕传递,让钟楼“in家园”这个社区大家园变得更加摩登,更加具有时代气息。

    专属“钥匙”催化自治意识转过来

    如何让居民走出楼道、参与社区治理,如何提升居民对“家”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是党总支部一直思考且不断实践的课题。钟楼居民区实施“同一把钥匙、同一个家园”行动“三步走”方案,着力打造社区共同体:第一步,选“家长”,通过组织邻里见面会、推选楼组长、片区大组长等形式,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第二步,挑人才,从居民中发掘文艺骨干,组建舞蹈队、红五星队、乒乓球队、古琴社等群众团队,让居民逐渐走出“猫眼”看人的狭小世界,在活动中增进对社区大“家”的认同感;第三步,放小权,改变以往社区大事小情全部包揽的情况,强化居民的自治意识。钟楼的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中心都交由社区老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管理,团队的负责人各自协调,活动前布置、活动后打扫,彻底“解放”了居委干部。小小的改变,隐藏的是钟楼居民彼此之间浓浓的信任。

    如今,书房里来了“6677志愿者”,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当起了书房管家;悦读室里来了“妈妈志愿者”,陪伴孩子们畅游童话世界;茶艺坊里来了茶艺志愿者,亲手为邻居泡上一壶香茗……钟楼居民因为手中的这一把专属“钥匙”的情感催化,纷纷转变身份,从原先的资源享受者变为资源贡献者。社区希望通过挖掘培育更多功能性群众团队,设计紧贴广大居民需求的自治项目,助推更多的“钟楼人”在“in家园”里交流融合,传播积极向上、互助友爱的正能量。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钟楼居民区党总支部开展“同一把钥匙,同一个家园”建设,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推进信息建设、充分激发自治活力,让这把小小的“钥匙”,渐渐治愈社区的“冷漠症”,既能打开每家每户的小家门、也能打开社区的大家门,更能开启“钟楼人”彼此之间曾经紧闭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