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 08:51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央视热播以来,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专题片全景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谋划、领导、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有效途径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专题片中,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海,涉嫌严重违纪、失职渎职,各部门重复调查、久拖不决;吉林工商学院原副院长张国志,既不是党员,又不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属于行政监察对象,也不属于纪委管辖……过去,类似这种尴尬的局面现实中并不少见,身处监管真空地带,针大的窟窿带来斗大的风,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反映出之前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体制机制的弊端。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监督范围全面“扩容”,监察法明确六类监察对象,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部纳入监察范围,填补了空白地带,监委管辖的88个罪名条条都成了腐败分子头上高悬的利剑,之前“鞭长莫及”的“漏网之鱼”再也无处可逃。在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和政策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违纪违法人员选择主动投案,充分彰显了制度优势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国企、金融企业、高校纪检监察机构改革是推进派驻监督全覆盖的重点领域,由内设纪检监察机构,改为上级纪委监委直接派驻纪检监察组,“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得以发挥,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派驻机构成为“高清探头”,打造成了常驻不走的巡视组,让监督更精准有效。
在专题片中,我们很真切地感受到监察监督职能向基层延伸的实际成效。从挪用特殊困难儿童生活补助金的冯莹盈主动投案,到鸡脚杆上刮油的杜晓阳被查;从消极应对扶贫工作的冯新柱落马,到安徽阜阳“刷白墙”事件的曝光;从曾经的全国优秀院长易利华案到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一步步揭开医疗黑色利益链,一方面体现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越来越严的态势给违纪违法人员带来强大震慑,另一方面说明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已逐渐转化为治理效能,反腐质效不断提升。拍“蝇贪蚁腐”,还百姓心安,基层纪检监察机构作用日益彰显。
教育医疗、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养老保障等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和群众切身利益最为贴近,是老百姓的痛点难点,也是纪检监察工作关注的重点。一心一意为民谋利、监督执纪执法护航民生,让群众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从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既是改革的初衷,也是纪检监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
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纪检监察干部处在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正风肃纪反腐的最前沿,面对各种被腐蚀的风险,必须一刻不放松地抓好队伍建设,以更严的标准、更严的纪律强化自我监督,清理“内鬼”,严防“灯下黑”。
经过三年的努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变化就在身边,管住“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只有将监督责任扛得更牢,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才能让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缕缕清风中得到更好保障。
专题片《国家监察》是一本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像册,面向全国观众传递了党中央在新时代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自我净化的坚定决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改革的足音将更加铿锵,只要把各项改革的措施和制度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必将转化为更加强大的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