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纪检监察

休戚与共

2020年4月24日 08:49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我们愿同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一道,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26日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复信

    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国语》,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五百年间的历史。《国语·周语》中有一段单襄公评价晋国公子姬周的话,里面论及“休戚”:“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为晋休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国何取。”晋国惠伯谈之子姬周,年少聪慧,在单襄公手下侍奉,虽然年幼但举止合乎礼仪,对晋国非常关心。听到晋国有困难的事,姬周就忧愁不乐;晋国有喜庆之事,就为之感到高兴。单襄公病重,叫来他的儿子单顷公说:你要好好对待晋国的姬周,他将来就是晋国国君。因为他能与晋国同欢乐、共忧愁,说明不忘本、有德行。公元前573年,14岁的姬周成为晋国国君,即晋悼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势鼎盛,举国大治。

    休戚,《辞海》中释义为:喜乐和忧虑、幸福与祸患。休戚与共,指的就是彼此之间的喜与忧、福与祸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

    三国时期,孙权听说曹操有意南征东吴,于是派顾徽去见曹操,有谈判沟通之意。曹操问东吴的情况,顾徽对答如流,说江东大获丰收,连盗贼山寇都改邪归正要参军报国。曹操说我和孙将军是姻亲,共同辅佐汉室,如同一家,你为什么要说这个呢?顾徽回答,正因为明公(曹操)跟我们主公(孙权)义气固若磐石,“休戚共之”,利害相关,明公一定想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我才说的。这段话,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的《吴书》。通过这番很巧妙的对话,顾徽委婉地告诉曹操东吴的强大和不可轻犯,也了解到曹操并没有打定主意要南征。

    休戚与共,有时作休戚是同。《晋书·王导传》记载,王导曰:“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晋朝时期,王导与庾亮(字元规)等共同辅政,陶称在王导面前离间,说庾亮拥兵自重要造反,建议王导加强防范。王导说:“我跟庾亮休戚相关,像这些没来由的说法,应该杜绝于智者之口。”王导能够体察细致、协调各方,不为流言蜚语所动,为东晋中兴名臣,苏轼评价他:“晋之王导,可谓元臣。”

    休戚与共、休戚是同、休戚相关等,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文献典籍中,所记载的是一个个同甘共苦、喜忧相连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体现的是流淌在我们文化血脉中的大仁大义。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在《西铭》中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风雨同舟的广博仁爱是支撑数千年文明绵延不断的基石之一;我们也正是在这种互相搀扶中一点点书写历史、一步步走向未来。

    我们一直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理解了这种休戚与共的担当精神,或许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在每一次危机面前都能克服困难、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1943年,郭沫若结合明末义士夏完淳的事迹,在重庆创作了一部历史剧《南冠草》,弘扬忠贞不屈的英雄气节。《南冠草》第三幕中写道:“要与天下的人民同休戚,不要只是寻章摘句,做个烂纸堆中的蠹鱼。”

    《毛泽东选集》中,有一篇毛泽东同志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指示:“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这就是胜利的政治基础。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最后胜利就一定会得到。”

    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自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休戚与共”。当下的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会越来越成为伟大历史进程,也越来越需要所有人一代又一代的接力。

    休戚与共,体现着中华民族历来讲求的“天下一家”精神,体现着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国担当,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只要世界各国能够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