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日 09:20 来源: 解放日报
前几天的一场会议上,笔者听到上海市公卫中心主任朱同玉提了一个建议:上海可采用“平战结合”的运行模式,建设大体量的应急医学中心。其特殊之处在于,“平时”可作为综合性医院,配备充足的医疗物资,而在“战时”,可迅速提供数千张应急床位,作为大型应急救治场所收治患者。
这一建议,着眼于上海在患者容纳量、人员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尚存在的短板,虽立足于当前,却将目光瞄向将来。如何在保障日常安全的同时,又能为可能出现的应急状况做足准备?关键就在“平战结合”四字上。
既着眼平时,又能立足战备,是谓“平战结合”。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生产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这个术语在各种场合被频频提起。从本质上看,其中体现的是一种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只有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特殊时刻安全才能得到充分保证。反过来,极端状况中采取的措施、暴露的问题,又会为优化平时的体系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在战疫过程中,一些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做法需要得到进一步总结、固化和推广。例如,疫情期间,上海在182个社区逐步建立发热哨点门诊,通过将触角延伸到社区,对发热患者形成发现、甄别、转诊的闭合管理,实现了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排查,大大缓解了后续疫情防控的压力。如果没有疫情,人们也许还不会意识到做强发热门诊和社区“哨点”的迫切性。而如果我们借机把这条防线夯实筑密,提升整座城市的公共卫生监测能力和预警能力,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疫情下的“因祸得福”。
需要梳理的经验和场景,还有很多。比如,从应对疫情的实践看,除了需要打足提前量,更应该打好“组合拳”。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的不同部门,就像咬合在一起的齿轮,缺一不可。疫情期间,通过联防联控机制,上海的卫健、公安、海关、机场等部门积极联动,实现了从口岸到社区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这一高效的系统思维和协同机制,也应当作为“战果”得到继承和固化。
而对作为疫情防控终端的社区来说,无论是“吃劲”期还是“常态化”,都需要实行动态、精准的精细化管理。疫情防控随时处于动态调整之中,管理措施也需因势调整。上海曾针对学校、幼托机构、养老院、重点人群等编制了不同的防疫指南,亦是这一精细化思维的体现。
某种程度上看,“平战结合”更是一场科技战。此次疫情中,有的社区运用软件系统建立数据库,为疫情上报和来沪人员管理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实现了精准防控。这提醒我们,应当重视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而只有在平时做好建设维护,“临战”前的大数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即便形势好转,也需要对更为严峻的情况进行预估。此次疫情,给社会应急体系和机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医疗救治体系承担着巨大压力。不妨更进一步思考,若疫情比当前严重数倍,或者发生其他类似灾害,我们如何应对?不久前上海出台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就在回答这样的问题。如何提升各方面的监测预警能力,如何在突发事件或疫情发生时,及时高效地调配资源、组织队伍,都应被纳入考量范畴。
在上海疾控中心的外墙上,写着“曲突徙薪”四字,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从某种意义上,此次疫情为全社会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只有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从今天开始就以强烈的紧迫感补短板强弱项,将“平战结合”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我们才能在各种危机来临时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临危不乱。(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