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纪检监察

解放论坛|调级之后,更好地理解“紧”与“松”

2020年5月9日 08:55  来源: 解放日报

    经历了两个月的“一级响应”,一个半月的“二级响应”之后,上海再度迎来一次“调级”。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上海市政府决定,自5月9日零时起,将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级别调降,背后有一种底气,也有一种自信——在历时数月的苦战之后,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目前,全国所有县域的风险等级均调整为“低风险”;自3月3日起,上海已连续2个多月没有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可以说,这座城市正在变得更安全。

    而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会迎来一系列变化:口罩在相当一些场合可以摘下了,空调在很多时候也可以重启了,那些曾经熟悉、却一度中断的生活方式,和一度被迫“停摆”的经济社会发展,会逐渐回归、加快复苏。

    人们乐见这些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告别曾经的“风声鹤唳”,用更为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常态化”下的疫情防控——“常态化” 三个字近来被频频提及,这是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特别判断。而“常态化”,很大程度上需要一颗平常心。

    但平常心,绝不等于掉以轻心。

    “常态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两个层面: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这是一面;全球疫情形势扑朔迷离,这是另一面。疫情防控如今已是一场全球阻击战,只要还有一个国家没有有效控制疫情,这场战斗就不会结束。而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重要的口岸之一,上海对于“环球同此凉热”的感知,应该更为真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仍重,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绝不能前功尽弃。一言以蔽之,常态化防控,“并不意味着松一松歇一歇”。

    理解“调级”,也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应急响应级别的提升,意味着各项手势趋严趋紧。但反过来,级别调降,并不等于一概放松。

    有些方面的手势松了,但有一些方面的措施和手势不会松,有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还要固化;具体的防控措施方法有调整,慎终如始、精益求精的防控意识却不会改变。再具象地看,一些手势的“松”,也有前置条件和具体导则。只说口罩,不少场合可以“摘”,但仍有一些场合必须“戴”,有一些场合需要“带”。这背后的精准把握,不偏不倚,同样是“调级”的重要信号。

    回顾之前的几个月,从不断做实“外防输入”的“闭环”,到强调守好“入城口”、抓住“落脚点”、管好“流动中”、服务“就业岗”、看好“学校门”、用好“监测哨”,一整套防控体系正在持续完善。上海亦已明确,为确保这六项措施的落地落实,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专家研判,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

    种种努力,有的已经见效,有的正在见效。而无论如何,当应急响应的级别逐渐调降的时候,将一张城市防控网织密扎牢的努力非但不能“降级”,还在不断谋求“升级”。思想深处的严阵以待加上手势方法上的灵活精准,这是让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底气所在,亦应当是更好把握“常态化”的精髓所在。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风险是可预见的,关键看能否及时发现、有效拦截、充分化解。能做到这些,在风险环境中求得发展,乃至学会“与风险共舞”,就有了条件——对一座超大城市来说,这应当是一堂必修课;让该松的及时松、该紧的更加紧,一切围着需求转、围着问题转,这同样是因情施策、精准防控的要义,更是高水平治理的题中之义。

    而对每个人来说,“调级”背后的“慎终如始”,也需要化作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践行。还是那句话,个人多一份自觉,疫情防控就多一份保障,而防控多一份保障,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复苏就多一份底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