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红色之声

上海有家久事公司,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2018年7月13日 17:03  来源:红色之声 选稿:朱燕亮

  原标题:上海有家久事公司,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改革开放亲历者说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东方网“红色之声”(ID:hszs1921)联合推出“改革开放亲历者说”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来听听曾任上海久事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参与“九四专项”管理运营的赵福生讲述上海在全国首开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先河的故事……

  

  人物介绍

  赵福生,1932年1月出生,上海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正高级工程师。1955年9月参加工作,任上海江南造船厂技术员、工程师。 1980年9月至1982年4月,任上海江南造船厂设计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4月至1987年12月任上海江南造船厂副厂长、厂长、技术顾问。 1987年11月至1992年11月任上海久事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参与“九四专项”管理运营。

  改造振兴上海增加地方财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渐打破,上海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和计划经济最为典型的地方,受到财政统收统支和工业效益滑坡的双重压力,资金不足、原材料缺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矛盾日益凸显,发展进入相对困难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1984年7月,中央指出,上海、辽宁两个老工业基地必须振兴和改造。8月,国务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在听取了上海市领导的汇报后,决定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国务委员宋平、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马洪负责的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来上海调查研究,提出改造振兴上海的战略方案。当时,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市政府各委、办、局的汇报,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召开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

  调研期间,发现中央与地方财政,是按固定比例分成,地方财政分成比例15%左右。也就在那一次调研后,中央决定要增加上海地方财力。1985年,国务院批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实行“核定基数、总额分成”的体制,基本同意上海按照1983年地方财政支出为基数,再给上海增加15亿元的财政支出,使上海市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从原来每年20亿元左右,提高到35.68亿元。虽然说增加了地方财政财力,但上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九四专项:开创上海投融资平台建设先河

  面对现实,上海市人民政府抓紧研究对策,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指出,按照中央发展战略报告要求,加强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投资环境,合理利用外资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利用外资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外商来上海直接投资,但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没有哪家外资企业愿意;另外一种就是通过中资银行向国外融资,也就是间接利用外资,借外国人的钱,干自己的事。

  这是件好事,但谁都没有经验。为了求得共识,市政府随即明确,由市计划委员会牵头,市有关委办、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等单位派领导参加碰头会。当时参加的领导有市计委主任陈祥麟,副主任王崇基、李功豪,市计委研究所副所长蔡来兴,市计委工业局处长陈士鹤等同志。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在1985年拟定了一个《关于上海市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请示》提交国务院,希望中央给予政策支持。国务院收到这个报告后,进行了反复研究,很快就批准了。

  九四专项成立久事公司亮相

  1986年8月,国务院94号文件批准上海采取自借自还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增强出口创汇,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把盈利的工业技术改造、旅游三产项目和不盈利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捆绑在一起,综合开发,统筹还款。第一批利用外资32亿美元。

  

  政策一下来,最先成立了“九四专项”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计划委员会大楼内。市计委召集方方面面的人员,开会研究相关文件,主要是针对32亿美元,含配套人民币如何划分的问题。按照文件指示,最初将其划分成三大块,即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4亿美元,包含五个项目,即地铁1号线、南浦大桥、合流污水综合治理、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20万门程控电话;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亿美元,共有256个项目;第三产业和旅游业24项共5亿美元,主要用于宾馆开发建设,既能盈利又能创汇。

  

  

  由于“九四专项”办公室是一个行政办事机构,而非经济实体,业务账目无从考核,所以要设立一家实体公司,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全权、全责开展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在公司工商注册命名过程中,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干志坚非常关心,在他看来既然中央下发第94号文件,不如就用“94”的谐音“久事”来命名进行工商注册,也寓意着公司长长久久发展、踏踏实实做事,公司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

  1987年12月3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宴会厅召开了“久事公司”成立大会。那天场面非常隆重,中共上海市委原第一书记陈国栋,中共上海市委原第二书记胡立教也应邀出席。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都在主席台上就座,党政领导纷纷到场。会议由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吴祥明主持,会上宣布成立了两家公司,一家是上海久事公司,一家是上海申能公司。代表上海久事公司发言的是李功豪同志,也是久事公司董事长。我从江南造船厂调派到久事公司时,公司组织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分为三个部门,有投资部、资金部和经营部,由我担任公司总经理。办公地点在四川北路横浜桥的白厦宾馆,也是从那天开始,上海久事公司开张挂牌,正式亮相。

  

  借款得心应手还款底气不足

  上海久事公司运作之初就设立了董事会,李功豪担任董事长,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的行长为董事,还有外经贸、经委、建委、财政、物资局等单位,都派人员作为董事参加了董事会。在组织实施具体项目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指定地方各家银行配合,通过内地银行向国外筹措资金。而在上海的国内各大银行都意识到开拓外汇业务的重要性,纷纷与久事公司密切合作。原先银行外汇业务只有中国银行在做,从“九四专项”开始,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一家发展到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五家金融机构,大量的对外筹资业务和外汇贷款业务的运作,也促进了上海金融与国际金融的接轨。

  

  第一批利用外资贷款的32亿美元里,只有地铁1号线和南浦大桥争取到国外优惠贷款。尤其是地铁一号线,因全部机车车辆准备从国外进口,德国政府为使其国内企业在机车车辆竞标中取胜,提供了极有吸引力的出口信贷低息贷款,年利息为0.75%,还款期为50年,并且前10年只付息不还本,第11年起才开始逐年还本付息。从时间上推算,这笔贷款至今还未清账。还有就是南浦大桥项目,由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利息也比一般银行低一些。其余大量建设项目都是争取银行商业贷款,有的在国外发行债券,有的则直接向国外银行进行商业贷款,利息在5%左右。国内的各家银行按照分摊项目,各自组织去借款。当然除了外汇,还有人民币配套资金,也是由各家银行自行承担。许多银行还是很愿意贷款给久事公司,在它们看来这些都是政府项目,比较稳妥。工作最烦琐的就是工业项目,因为数量多,事情杂,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久事公司内部组织构架,包括管钱的资金部,负责银行借款,以及借来的钱如何使用;管理项目的投资部,大量的项目由投资部落实;还有经营部和办公室。

  

  在还贷方面,是很头痛的。首先,凡进入“九四专项”的项目由市计委先行审核,有发展潜力且效益较好的项目才考虑列入“九四专项”,并按照中央文件规定,设定15年为一个还款期,提前还贷的项目,可继续享受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帮助其他项目还款,直至一个还贷期结束。五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应该都是花钱的项目,要在15年还贷期内还贷,几乎没有可能性。比如合流污水项目,当时真没想到如何还款。放在当前,合流污水项目还贷就很容易,只要收取合理的排水费就可以了。可在当时,只想到南浦大桥项目在通车后可以收取过桥费来陆续还款。

  其次,在具体运作中,财务账本可能会发生乱账。比如造大桥,账面会清清楚楚,但在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中,有些企业只有一个车间或几条生产线与“九四专项”有关,整个厂的生产装备、水电日常消费该如何划分,使得财务成本核算上增加了很大困难。在第三产业项目中,大多是将宾馆服务业归拢在“九四专项”中,其支出多少,收回多少,利润多少,虽然原先都有章法,但实际执行起来很艰难。所以只得找市财政局,由财政统筹总算账,根据账面上每年赚多少钱上缴,由财政总拨划。

  再次,技改项目的还贷比也下降很快。相当一部分戴着“九四专项”帽子建设的企业如同其他企业一样,经济效益逐年呈滑坡状态,个别企业濒临破产,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按借贷合同要求清偿债务,贷款展期状况逐年增多。用还贷比(即建成项目的实际还贷额与借贷合同要求还贷额之比)进行比较,1991年的还贷比是93%左右,1993年的还贷比是80%,后者比前者下降了13%。以此类推,项目的还贷期平均至少延长两年以上,也就是说“九四专项”从中得到的收益将减少20亿之多。

  还有,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外汇留成取消,对“九四专项”影响较大。改革前,“九四专项”的出口收汇全部留在上海,除按一定比例留项目单位偿债外,外汇额度的大部分用于“九四专项”的还款;此外,久事公司的自身出口收汇以及外贸合作、计划外出口收汇也是百分之百留存在久事公司,用于还款。自1993年以来,上述两种外汇收入折成人民币用于“九四专项”还贷每年有一亿元以上。由于1994年的汇率并轨政策,加之外汇地方留成取消的政策变化,这一块还贷来源也就全部落空。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原来设想的“九四专项”综合还款方案难以顺利实施,增加了不少难度。

  项目全面开花风险“捆绑”分担

  至1996年底,累计批准“九四专项”项目308项,总投资额297亿元,利用外资31.7亿美元,已建成投产或投入营运的有295项。其中包括五项市政项目,即地铁一号线、南浦大桥、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和20万门程控电话;29项三产旅游项目,即华亭宾馆、新锦江大酒店、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261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即年产30万套子午线轮胎、高桥化工丙烯酸项目等。

  

  最初,我们参照国外建造地铁时的工程造价打概算,加上贷款利息总投资额在人民币40亿元左右,可建成后实际支出要60多亿元人民币,严重超支。这里的主要因素就是外汇汇率的调整。在开始建设时境外借款的汇率是1美元比3.72元人民币,当时还款的静态分析也是按1∶3.72计算,但到了还款高峰期,汇率已调整为1∶8.6左右,这一调整,使得预算严重超支。另外,经过评估,要建成地铁1号线必须在原方案上增加一定量的车辆、信号设备以及自动售票机等设施,再加上其他方面的调整,其项目投资额要超概算56%。

  

  南浦大桥项目的投资主要由久事公司捆绑工业项目进行融资和部分市财力组成,7500万美元是亚洲开发银行贷款,这也是上海第一次引入外资进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当时,其工程造价是8.2亿元人民币,其中四亿元是工程造价,四亿元是前期动迁费,整个大桥成本相对现在的工程来说是不可比的。当时这四亿元动迁费,足够造一个临沂新村了,一个新村搬迁都可以解决了。在整个工程中,外资贷款主要用于钢材、设备的进口,以及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支出。当时的想法就是以工业、第三产业来带动市政项目,但实际操作下来证明了有效益的市政项目可以带动工业发展。

  不过,像南浦大桥和虹桥机场国际候机楼项目,由于财政体制划分的缘故,借债投资者却得不到分文收益,而原“九四专项”综合还款方案也没有考虑这些收益的分成。比如说,南浦大桥自1991年通车后第三年,车流量已超过1100万辆次,比原先设计的可行性预测高出610万辆次,当然车辆过桥收入超出7400万元。从经济效益看,1100万辆的过桥车辆使车辆、人员过江时间节省的得益高达1.4亿元左右,倘若包括大桥替代轮渡后的得益(轮渡维修费用及轮渡公司亏损的减少等),加之恶劣天气过江耽误时间减少的得益,大桥地区土地价值增值的得益,实际社会年得益额要超过2.6亿元人民币。

  

  这些得益几乎与“九四专项”还款无关。所以,市政基础建设项目中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其如何还款,当时一直是摆在市政府领导班子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最初运作得还行,一方面,刚开始运作时外汇汇率低,老厂设备又陈旧不堪,只有通过更新设备才有可能更好发展,许多企业积极性较高。另一方面,参与“九四专项”的企业,可以增加一个月奖励基金额度。当时企业发放给工人的奖金都控制得很死,作为企业领导,唯一可以灵活使用的就是奖励基金额度,如果增加一个月奖励基金额度,就不用另外赋税。这样,企业领导也很积极,所以都想挤进去。比如大中华橡胶厂,生产子午线轮胎,其中一条生产线是上海钢丝厂为其配套生产零部件。引进新的生产流水线,投资额在3.24亿元人民币,年产量30万套,应该说大中华橡胶厂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在技改项目中是比较成功的。后来,可能随着机制的变化,与米其林合作了,变成了合资公司,而上海钢丝厂也与意大利方面合资了。

  一般技改项目上报后都要进行审查评估,项目的效益有没有,能否创汇,能否还款,都是评估的指标。但是几百个项目,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很大,情况极其复杂,还款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而原则上借款的项目是必须要负责还款的。在众多技改项目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个别投资失败的项目也有。由于当时都明确“九四专项”中工业技术改造项目都需要委办领导、工业局的领导把关,将来由财政算总账,统筹还款,因此,投资失败的项目在统筹还款时,就会成为一个包袱。但不管怎么样,“九四专项”给绝大多数的工业企业还是带来了转机。比如上海高桥化工厂,丙烯酸项目应该是成功的一个,总投资额有11亿元人民币。每年光退税就有1亿多元人民币,按照政策就可以把这个钱用来统筹还贷。由于高桥化工丙烯酸项目,久事公司直接参与90%的投资额,且帮其外汇担保,合理利用了优惠政策,可以说这一全新上的项目是非常成功的。再如上海金阳腈纶厂,也是久事公司直接参与投资赚钱的项目。

  将盈利的与不盈利的项目“捆绑”起来,在旅游三产项目中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产生效益,把已经营业的,效益较好的四、五星级宾馆,比如华亭宾馆、虹桥宾馆、银河宾馆、新锦江大酒店,将其收入到“九四项目”中。这样就依靠旅游三产产生的效益来弥补一些像市政项目不易产生效益的项目。

  在整个“九四专项”中,市政项目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而工业和旅游三产项目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到1994年底已有91个项目还清了自身的贷款,占“九四项目”总数的30.74%,并且加快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1990年1月,上海市委、市府决定将上海实事公司与上海久事公司合并,组成新的上海久事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人民币。到我离开久事公司前,“九四专项”共完成投资额120亿元,竣工项目251个,公司实有资产已有67.8亿元,开始盈利。

  

  

  “

  “九四专项”改善了上海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更是促进了上海扩大利用外资,开创了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先河,为上海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