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红色之声

吴念祖:从“羊羔路”到上海市“一号工程”丨亲历者说

2018年9月29日 16:17  来源:红色之声 选稿:蒋云倩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东方网“红色之声”(ID:hszs1921)联合推出系列口述报道。继“改革开放亲历者说”系列报道后,推出“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说”系列报道。让我们回到28年前,重读中国改革开放的印记,聆听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的故事,感受他们砥砺奋进的执着和赤诚。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21年过去了,当年指挥杨高路工程建设时难忘的人和事仍历历在目。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成为人生的重要财富。

  ——吴念祖

 

  吴念祖,生于1948年。历任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副处长,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政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一号工程责任重大

  在南浦大桥即将通车的前两个星期,即1991年11月6日深夜,市政府副秘书长吴祥明打电话给我,说有个重要任务要交给我,政府决定要开发浦东了。而浦东当时的基础设施不适应形势需要,许多道路非常落后,浦东四大开发区的规划已经定了,市委决定,为适应浦东开发开放,要我们尽快完成几项重要工作。上海市当时被称作第一号工程的就是杨高路工程。吴祥明说,浦东杨高路工程被列为市政府头号工程,必须做到“四个当年”,即当年动拆迁、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竣工,质量必须全优。我和王永良局长(注:原市政局局长)商量过了,请你去负责。市政府第一次将道路工程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就从杨高路工程开始。王局长对我说,这个项目你负责,人由你调,你要调谁就调谁。

  

  △杨高路立交桥

  市委、市政府对杨高路工程高度重视,从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阵容就可见一斑。市长黄菊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倪天增任常务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夏克强任总指挥,市建委副主任盛道钩任副总指挥,我当时是市政局局长助理,任常务副总指挥。市农委、市土地局以及与工程有关的邮电局、公用事业局等都是指挥部的成员单位。指挥部下设供水、电力、邮电等分指挥部,负责各自的管道工程。如此强大的工程领导班子,在上海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原因只有一个,杨高路工程太重要了。

  人从哪里来?当时主要从市政局公路处抽人。我找到了当时的市政局公路处处长张百琪,对他说要从你处抽人参加杨高路工程建设。张百琪爽快地说,你要抽谁就抽谁。

  接任以后我在西藏路原市农委招待所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与会者主要是市政局公路处的人。有公路处副处长张奎鸿,党委副书记姜国翔,以及管人力资源的、管材料设备的,还有重要科室的科长等,基本上精兵强将全部都来了。正在局施工处挂职锻炼的市政二公司的田赛男也被抽了出来,当我的助理。王永良局长对我说,工程做好,帮我带一个人出来。此人指的就是田赛男。

  1956年,上海市高桥区、洋泾区、杨思区合并,成立东郊区,当年修筑了一条贯通全区的道路,两端分别是杨思镇和高行镇,故名杨高路。这条路当时全长18.9公里,宽度3.5米,为碎石和煤屑路面。这条窄得像羊肠小道的路,曾被人戏称为“羊羔路”。以后1971年铺设了柏油路面,1980年拓宽到六至七米。到1992年,南浦大桥即将通车,杨浦大桥正在建造,而浦东呈西南一东北走向的干道杨高路还很逼仄、狭窄,导致浦西浦东路况严重不匹配,这将严重制约浦东的开发开放。

 

△1986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稿)》

  规划中的杨高路,作为将三林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联系起来的交通干道,最初设计为四车道。我记得1992年3月黄菊市长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他打电话回来说,反复考虑,浦东开发开放要预见未来,交通要适应浦东发展的需要,要从长远考虑杨高路的建设规模。经市领导讨论决定,将杨高路从原来的两快两慢四车道改为双向六快两慢道路,道路红线加宽至50米,沿途配建龙阳路等立交桥。市委书记吴邦国说:“杨高路一路牵全局,一号工程要创造公路史上的奇迹。”

  当时杨高路工程的设计已基本出来,沿路的动拆迁也开始了。根据市领导的指示,设计要修改,动迁范围要调整,施工任务要增加很多。尽管如此,“四个当年”的要求仍不变。这条路对浦东开发开放太重要了,它是“金线穿明珠”啊!

  精心组织攻坚克难

  当时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还未成立,杨高路沿线主要是在当时川沙县境内。我们指挥部设在金家桥马家浜桥下一块空地上,当时有一幢二层楼的旧房子,以此为基础,搭了几间临时活动房,包括办公室、会议室等。就是在这个简易的指挥部,需要七拐八拐才能找到的地方,市长来过多次,市委书记也来过多次,新闻界的笔下和摄像机下更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次。然而,许多上海人还是不知道这条杨高路到底在什么地方。

  1992年1月25日,杨高路工程正式开工,南起上南路,北至江海路,全长24.5公里。我记得是1992年1月30日下午,“上海市杨高路扩建工程誓师动员大会”在川沙张桥影剧院召开。副市长倪天增亲自动员。他讲了杨高路工程建设对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性,要求全市各部门、川沙各乡镇全力支持杨高路工程建设。天增同志动情地说,上海要发展,基础设施一定要跟上,我们要解决住房难、交通难、过江难……天增在动员时眼泪都流了出来。他说,动员大会后我要去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后再和大家一起干。谁知,这次动员会竟成了我们和天增同志的诀别,他在北京不幸病逝,没有看到杨高路的建成通车,对此我们感到十分悲痛。

△1992年,建设中的杨高路

  动员大会后,杨高路工程建设正式拉开了大幕。我们一边设计、一边动拆迁、一边施工,与时间展开了赛跑。

  新建的杨高路按50米道路红线一次征地动迁,总投资九亿多元;与杨高路同步实施的还有自来水、煤气、电力、通讯和污水管道等十条地下公用管线和两条3.5万伏的高压线。工期实在太紧,于是工地上就有了一个做法和说法:下跳棋。拆迁速度跟不上,就先上下水管排管工程,房子来不及拆,就只有跳着施工了。

  随后又是雨季,一个月居然有22天在下雨,人急天不急,真叫工地上的人们有“人算不如天算”的感慨。然而,征地拆迁涉及10个乡,约2136亩土地,要安置征地工4000余人;动迁居民户234户,农民户403户,企事业单位140家,需拆房屋14万平方米。如此大的动拆迁量,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指挥部一声令下,红线之内片瓦不留。5000余棵树木被安然放倒、运走。

  没有想到的是,民用公路上会遇到一个军事问题。说起来也简单,要炸碉堡。这些碉堡有国民党统治时期建的,也有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建的,数目也不算少,共有10个。在上海警备区的支持下,10座碉堡,8天炸完,为工程建设扫清了“拦路虎”。

  另外杨高路上堆积着近7000吨垃圾,乍一望,有如小山。我们请来了海港实业总公司第一分公司货运部的同志们,承担围剿“垃圾”的任务。货运部的同志昼夜奋战,经过9个夜晚的连续战斗,7000吨垃圾被清除出杨高路。

  杨高路工程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后建设的规模比较大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施工设备短缺,对我们是很大的锻炼和考验。要做到“四个当年”,控制质量是很重要的任务。我们第一次在市政工程,也就是杨高路工程中推行工程质量监理制。没经验,请母校的老师——同济大学的老师来上课,道桥系许多老师带了学生来帮助我们承担工程监理任务。我们采取很多措施解决了桥头跳、钢渣桩、粉煤灰拌和料等许多技术问题。我们强化现场管理,发现质量问题,坚决要求施工单位返工,没有二话。项目结束,工程质量非常好。市政工程建设的监理制度也从此开始。

  众志成城创造奇迹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杨高路工程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吴邦国在视察时说:“你们有什么办不妥的地方,就来找我,我帮你们想办法。但你们的工程一定要完成,这个工程已经没有退路了。”1992年年初的一个早上,8:30左右,冬天的太阳刚出来,我们正在进行路基施工,邦国书记来视察了,慰问工人。我们叫他不要到施工工地去了,地上很湿,他坚持要去,皮鞋上都是烂泥浆。视察完工地后,他到指挥部把皮鞋上的烂泥擦干净,赶到市里参加春节团拜会。此情此景令我们十分感动。

  市长黄菊在视察时说:“杨高路的建设,从市政府来说一定要做好服务工作。当前的重点是一保资金,二保原材料。”黄菊同志几次来都是大雨,他撑着伞看下水道施工,慰问一线建设者,给广大建设者以极大的鼓舞。

  夏克强总指挥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亲自坐镇指挥部,召开工程协调会,直接解决改变设计后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副总指挥、市建委副主任盛道钧更是连续几次深入工地调查,摸清情况,把要遇到的困难一一分析,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市政局局长王永良大病初愈,刚出院就赶到杨高路工地,冒着酷暑亲切慰问工地工人,并以自己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对工程如何加快进度、确保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局党委书记储有良生病住院不能上工地,就让我到医院的病床前汇报工作,鼓励我大胆实践,一定要按期完成杨高路工程这一艰巨的任务。

  面对这一切,我心头热乎乎的,我铁下了心:“后墙不倒,背水一战!”

△1992年杨高路景观

  社会各界对杨高路工程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给广大建设者以巨大的鼓舞。1992年5月14日,驻沪三军1500多名官兵和数百名民兵在徐文义、朱晓初、肖德万、赵学敏、卢乃禾、田仕明六位将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开进了杨高路工地,又一次掀起了部队义务劳动的高潮,使部队参战人数达万人以上。

  在誓师动员大会上,11位青年突击队队长从倪天增副市长手中接过印有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青年突击队”队旗,在杨高路工地的各个角落,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充分发挥了青年的突击作用。团市委书记韩正还到市政一公司工棚为青年突击队授旗。

  指挥部当时有30多人,不管年纪大的,还是年纪轻的,都日日夜夜奋战在第一线。施工单位主体是市政一公司、市政二公司和浦东市政工程建设指挥部,共有30支施工队伍,1万多人,推土机、挖掘机、吊车和运输车辆风尘滚滚地排开了20多公里的一字长蛇阵,场面蔚为壮观。

  新闻单位也对杨高路工程建设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连续不断地从各个角度报道工程建设情况,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还进行了现场实况转播。

  工地是大课堂、大熔炉,一大批年轻人在杨高路工程建设中茁壮成长。在杨高路工地,有五位女大学生,他们不仅闯入了这块男子汉的领地,而且工作干得很出色,被工地上的人们亲切地誉为“五朵金花”,她们是:田赛男、江虹、蒋丽华、林海榕、张慧琴。田赛男当时28岁,任指挥助理,负责工程监理,功不可没。

  我忘不了与我一起共事的总指挥部的一些同事们,我们应当记住他们:指挥助理张奎鸿,一个在工地上滚了30多年的市政局公路处副处长,有进行系统工程管理、组织路基、管道、桥梁等工程交叉作业经验的工程师;工程部主任张家驹,一位有丰富施工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建设功臣;还有负责整个工程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姜国祥,他是公路处的党委副书记;还有办公室主任李永杨、财务科杨惠兰、高级工程师陈民兴、吴青峰、黄明玉、朱贤君……真是“群贤毕至”啊!

△如今的杨高路,是浦东交通的重要干道

  1992年12月18日,杨高路工程竣工通车,实现了“四个当年”的目标。通车典礼就在马家浜桥下指挥部门口举行。通车典礼结束,人刚散去,下了一场大雨。实践证明,饱含众人心血和汗水的杨高路,成为了浦东交通的重要干道,为浦东开发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