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红色之声

穆端正:风从东方来——回顾东方电视台创建的日日夜夜 | 亲历者说

2018年9月30日 13:57  来源:红色之声 选稿:蒋云倩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东方网“红色之声”(ID:hszs1921)联合推出系列口述报道。继“改革开放亲历者说”系列报道后,推出“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说”系列报道。让我们回到28年前,重读中国改革开放的印记,聆听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的故事,感受他们砥砺奋进的执着和赤诚。

  上海东方电视台是落户浦东的第一家电视媒体,曾经开创了很多第一……我有幸担任上海东方电视台首任台长,见证了她如何从无到有,又如何成长壮大的历程。

  ——穆端正

  

  穆端正,1952年生。1973至1992年任上海电视台记者、编辑、新闻部主任;1992至2008年任上海东方电视台台长兼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上海东方新闻网站主任;2008年后任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书记等职。2017年1月25日21点26分,穆端正病逝,享年64岁。

  小平讲话催生东视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改革开放思想要再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迈得更大一点,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在邓小平讲话后,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决定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在浦东新区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台和电视台,以此为试点,进一步深化上海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开放。

△东视大厦

  6月10日,上海广播电视局局长龚学平发布招聘启事,在全局内外公开招聘上海电视二台台长和上海浦江之声广播电台台长。包括我在内的15名同志报名并参加了电视台台长的考试。7月9日,竞聘答辩成绩揭晓,我以109.2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获准组阁上海电视二台领导班子。在上海电视二台筹备组人员的首次工作会议上,龚局长不但出席讨论新台筹建计划,他还提出: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台,以浦东带动浦西,推进电视台的改革。

  8月15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发文,批复同意将原上海电视台的20频道迁往浦东建立新台,台名为“上海东方电视台”,取代了之前上海电视二台的称呼,并要求建台后,要立足浦东,面向长江三角洲,突出改革开放和对外宣传。

  8月18日,我就以东方电视台台长的名义发出招聘书,在全局范围内公开招聘东视员工。我在招聘书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东方电视台为您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智慧才能的机会,也给您创造一个充分获取利益、荣誉、享受的权利。在招聘现场挂出了“东方电视与你共创未来”的大红横幅。后来,这两句话分别成为东视用人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发展口号。

  按照“注册浦东、立足上海,面向长江三角洲,辐射海外”的初衷,从建台之初,我们就实施了全新的体制机制,机构从简,只设三部一室:报道部、节目部、广告部和办公室,全台人员组成也十分精干,要求一专多能,往往一个人干出以往几个人的工作来,而且从台领导到各部门职工,全部实行聘用制。

  9月12日,我们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上海几大报纸上刊登台标征集启事,短短38天就收到全国各地的有效应征稿件5000余封。我们请来六位来自上海的专家、教授组成专家组,对入围的作品进行筛选评审。

  最终,一幅取名为“太阳与TV海鸟”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台标最早的雏形。“旭日东升、海鸥飞翔”的寓意最能代表一个即将在东方崛起的新兴电视台。东升的旭日系“东方”英文的第一个字母“O”,洁白的飘带似“T”又似“V”,组成东方电视台 ORIENTAL TELEVISION STATION英文缩写OTV。台标的下半部,象征着东视犹如翱翔的海鸥搏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主体部分表明东视像喷薄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必定蒸蒸日上。其实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海鸥,更像是鲲鹏展翅,搏击长空。

  

△东方电视台台标

  同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龚学平同志作为十四大代表,会上他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上海东方电视台题写台名,江总书记欣然答应。拿到江总书记的题字,我们备受鼓舞,当即按照题字制造牌匾。

  根据台标和开播仪式确定的晚会名称为“风从东方来”,东视撰稿人陈念祖创作一首与晚会同名的主题歌。而后我们请作曲家关峡谱了曲。1993年1月18日,东视开播文艺晚会上,韦唯压轴演唱了《风从东方来》:“吹醒海岸线上多年的睡梦……让自己的风采和世界相通,让自己的神韵和未来交融。”这是东视所唱,亦是东视所想。

  一时间《风从东方来》这首东方电视台台歌唱响浦江两岸,吹遍神州大地。

  新生东视的激情与活力

  东视注册在浦东新区,但建台之初,东视大楼还未建造,办公场所就暂借在位于南京东路627号的原上海电视台旧址,即上海七重天大楼五楼、九楼、十楼及六楼小部分,陈旧简陋,拥挤狭窄。前来参观的美国ABC公司总裁说,这里是他见过最“小”的电视台,但也是最有活力的电视台。

 

△位于上海市南京东路627号的七重天宾馆

  为什么?因为东视是按照改革精神创办的综合性电视台。在体制上,精简、高效、减少层次,形成奖励竞争和制约机制;在人员上,要体现出量才录用、人尽其才、优胜劣汰,打破“大锅饭”。

  由于东视采用新体制、新人员、新节目、新技术,从而孕育出很多创新的节目。如东视新闻热线开通后,市民投诉电话不断,市政府领导针对市民投诉比较集中的水电、粪池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的问题,责成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东方电视台新闻热线电话现场办公,解答和解决问题。这一做法在上海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评价。

  1993年1月22日(大年三十),晚上7点57分,东视首次成功插播重要新闻:《邓小平同志与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片长两分半钟,报道了邓小平同志对上海和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最新评价和意见,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此外,东视人还善于利用电视技术美化和丰富电视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运用卫星双向、三向直播传送技术,第一时间报道国际国内重大事件。1993年4月,即开播仅仅三个月后我们收到消息“汪辜会谈”将在新加坡举行。东视报道部关于租用国际通信卫星全方位报道这次海峡两岸时隔40多年的首次握手的方案一经提出,我和副台长都很赞同并全力支持。4月26日下午,“汪辜会谈”新闻编辑组成立,我们与香港TVB取得联系,并得到授权,迅速办妥租用国际通信卫星线路的一切手续。27日17点汪辜第一次会谈举行,文字消息从各个渠道汇总到报道部,18点卫星信号接收结束,我们只用了15分钟完成文字和图像的编辑工作,就在18点30分的《东视新闻》中报道了“汪辜会谈”。这是全国唯一一家利用卫星并第一时间报道“汪辜会谈”的媒体。不仅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反响强烈,也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东视新闻与国际接轨迈出的重大一步。

  1994年国庆节是新中国成立45周年的喜庆日子,当天上午东视通过卫星传送,异地现场直播上海赴北京展演活动。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东视直播现场,观看了上海文艺团体的演出。这是上海电视发展史上首次对文艺演出节目进行卫星传送、异地现场的直播,为节日里的上海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东视大厦

  东方路的由来

  在1993年底的工作总结会议上,大家讨论在浦东兴建的东视大厦将于东视开播一周年之际举行奠基仪式,又不约而同对东视大厦门前那条叫“文登路”的路名提出更名建议。

  讨论中,有人提出如果改名为“东方大道”,可与浦东的轴线大道(今“世纪大道”)一起,把东方明珠电视塔与东方电视台联成一体,将会产生明显的“东方效应”。这个设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与会全体同志的赞同,当即决定由台办公室具体操作此事,并限期在东视大厦奠基之前落实。

  会议一结束,办公室同志就开始分头行动,但是更名谈何容易。一条路名的更改,涉及千家万户、方方面面,不仅路牌要换,而且沿路商店的有关凭证要换,沿街居民的户口簿还要换。

  为了取得浦东新区管委会领导的支持,东视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奔走,一次又一次“公关”。终于浦东新区的领导和有关方面被东视的执着打动,同意更名为“东方路”。

  1998年1月18日,东视成立五周年的日子里,东视大厦正式启用,这座集电视行政、业务管理和各类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于一体的智能型综合楼宇,成为第一家真正“落户”浦东的省级新闻媒体。

  每当提起东方电视台,我都会回忆起那激情燃烧的日日夜夜……感谢东视人,感谢关心呵护东视的人们,感谢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