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红色之声

这个青年作出的人生选择,影响了中国!

2018年11月1日 11:30  来源:红色之声 选稿:朱燕亮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两弹一星”元勋。

  美国人说他抵得上5个师,

  宁可枪毙也不让回国。

  他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虽然钱老离开我们已经9年了,

  但你知道吗,

  青年钱学森面临过四次人生选择:

  考大学报志愿、

  转专业、

  留学后是否回国、

  工作后的行业选择......

  可以说深深影响了今天整个中国。

  一起和小红(ID:hszs1921)读这篇文章,

  或许会启迪你的人生。

  钱学森,

  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

  祖籍浙江杭州。

  1929年报考大学时,

  填志愿,他面临第一次重大人生选择。

  爸爸叫他先听听大家的看法:

  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

  应该报数学系,将来当数学家;

  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

  应该报中文系,将来当作家;

  而他的妈妈希望子承父业,学教育;

  还有老师认为他艺术上有天赋,

  建议学画画、学作曲,

  将来当画家、作曲家。

  而这时的钱学森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中国的铁路

  大多是外国人铺设的,

  这方面的人才很缺乏,

  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要学铁道工程,

  给中国造铁路。

  他报考了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

  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学的是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中学时代的钱学森

  正当钱学森憧憬着立志做

  詹天佑式的工程师的时候,

  发生了“一·二八事变”。

  


  △日军飞机轰炸后的上海城区

  看到校园的天空中飞过日本飞机,

  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

  要改学航空工程。

  他要学习能打下日本飞机的本事。

  为此他用业余的时间

  把校区图书馆里

  所有的航空方面的书都读完了。

  到了美国读研究生,

  一年后就获航空工程硕士。

  在学习过程中,

  他渐渐感到,

  当时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据,

  基本上是经验,

  少有理论指导。

  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

  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

  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主意一定,

  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

  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

  转为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黄浦江码头登上美国邮轮公司的“杰克逊总统号”,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西岸的西雅图,怀着“航空救国”的远大理想赴美深造

  △1955年,钱学森一家乘“克莱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

  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然而美国却以各种方式

  禁止钱学森回国。

  当时的美国国防海军次长放言: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秘密,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

  宁可把这个家伙给枪毙了,

  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在美国,

  钱学森被迫参加了无数的听证会,

  并被美国软禁长达数年。

  钱学森在美国的听证记录

  问:你效忠谁?

  钱学森:我效忠中国人民。

  问:在本国和红色中国发生冲突时,你是否会为了美国而与红色中国作战?

  钱学森:我现在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问:你现在不能回答还是不愿回答这个问题?

  钱学森:我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如下:我已说过我必然效忠中国人民,对此是毫无疑问的。

  问:但是你将先做决定?你将决定它是否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钱学森:是的,我将做这样的决定。

  问:你不会允许美国政府为你做决定?

  钱学森:不,绝不会。

  上个世纪50年代,

  钱学森回国,

  国家作出了要研制中国自己的

  导弹、火箭的战略决策,

  有关方面询问钱学森,

  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的答复非常肯定。

  但并没有料到国家会把

  研制导弹、火箭的任务交给他,

  并且让他来负责、让他来领军、

  让他来做技术方面的“头”。

  国家的需要使得钱学森

  做出了他人生的第四次选择:

  从学术理论研究

  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正是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

  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

  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钱学森在发射现场指导

  


  △钱学森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我国“两弹”成功试爆

  


  △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2005年,

  中央领导去看望他的时候,

  他针对人才培养问题

  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

  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经过这么多年不懈的努力,

  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

  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有些领域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应该就是钱学森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钱学森1987年访问英国时,

  我国驻英大使请他与我国留学生座谈。

  他对这些留学生们说道:

  鸦片战争近百年来,

  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

  革命先烈为兴邦,

  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

  献出了宝贵生命,

  血沃中华热土。

  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

  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

  在千万艰难中,

  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

  


  正是胸怀祖国的强盛、

  民族复兴的理想,

  给予他无穷的动力,

  使得他能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当有一天,

  一批中国人开始赶超钱学森,

  那意味的一定是中华民族

  跃上了一个高尚的境界。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来源:红色之声(ID:hszs1921)综合钱学森图书馆、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央视新闻、军报记者、学习时报等

  实习编辑:董俊成

  审稿:周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