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红色之声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何圈粉无数? | 十二艺节开幕

2019年5月21日 19:30  来源:红色之声

  昨晚,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正式开幕。上海歌舞团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开幕演出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并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长河无声奔去,唯有爱与信念永存!”当大幕缓缓落下,剧场内的灯光再次亮起,全场掌声如雷,经久不息。不少观众站起来迟迟不愿离去,还转身对操作台的幕后工作人员鼓掌致敬,有的眼含热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

  观众们对这部舞剧都赞不绝口:

  “我从没想过自己能看红色题材的剧目看到数度哽咽,也没有想到不靠台词念白,仅凭演员的肢体舞动也能让全场共情落泪。”

  “很难想象一部舞剧做到了比许多的戏剧都更讲究戏剧性,像在看一部电影大片,会制造悬疑惊悚的氛围,甚至更懂得表演。”

  “绝了,太好看了,他们值得!”

  高分编舞,舞美震撼

  “红色题材,成为一个舞剧存在的美好。”70后的舞剧迷陈女士告诉记者:“无论是男女主的单人舞还是双人配合都非常合时宜、有情感;群舞更是惊艳,女子旗袍舞、扇舞简直美出天际;雨夜穿行、打斗场面都干净利落、整齐划一。”相比音乐剧,舞剧演员只能靠舞姿传递剧情和情绪。“同样是夫妻双人舞,倒数第二幕的诀别是真的把欲说还休、不得不放手的痛和爱表现出来了。”

  陈女士表示,自己看了十几年的舞剧,国内像这么棒的作品还没见过,每次大场面群舞都是震撼得鸡皮疙瘩一地。“弄堂里江南女子的群舞,把那种海派的婀娜多姿都表现出来了,太美了!一部主旋律作品做到这样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了,希望还有机会二刷。”

  曾从事过舞台艺术工作的刘先生对剧中的舞美设计情有独钟,他感慨道:

  “26块可移动挡板设计得太妙了。一来通过遮挡、包围等手段,制造出多变的框架层次;二来又是剧情的一部分,推动情节往前推进。”

  “女子群舞,居然只靠一群小板凳就能营造如此高低错落的舞台层次,让人惊艳。”

  “牺牲后的裁缝和李侠同站在舞台上,他们两个人都用了不同的光。还有描述第一个牺牲的职员,没有用枪声或倒在地上的动作,只安排了特工将他推出舞台,便整场灯光血红,这个设计我最喜欢。”

  故事新编,剧情巧妙

  刘先生告诉记者,起初还有点担心红色题材会否样板化脸谱化,后来发现这种担心完全多余。“舞蹈完全融入了故事,不像以往看舞剧那种剧情不够、舞蹈来凑的感觉。”“看的过程基本忽略了时代背景,只把他们当作一群在当时当地遵从本心做出抉择的人,为这群人的命运担忧着、心痛着,完全没有那种时代的疏离感。”

  “非常精致的一部剧,比电影更好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激动地说。虽然有孙道临主演的电影版珠玉在前,但这部舞剧用更新的艺术方式呈现。“那个时代,为了理想、为了信仰,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些年轻人演得太好了,感觉就是从那个时代里走出来的。”

  谈起剧中的经典桥段,老先生如数家珍:

  “从假夫妻到真夫妻那段,台上能同时看到两条线或三条线在进行,超时空的演绎有蒙太奇的效果,而一段《渔光曲》更是神来之笔。”

  “黑伞人的群舞,搭配流动的光束,非常高级。”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李侠与兰芬生离死别又恋恋不舍,发出最后一封电报的那段舞蹈:

  “给每一个演员致敬,那种在舞台上的纯熟和‘抛头颅洒热血’一般的投入让人心生敬畏,不需要语言,所有肢体都能感受到背后沉甸甸地付出,激动地手都拍碎了。”

  红色题材为何也如此圈粉?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昨晚开幕,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作为开幕演出,圈粉无数。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有票的网友成为被嫉妒的对象。而晒出剧照以及主演小哥哥、小姐姐的私照更成为一种荣耀。有人已经二刷、三刷;有人为看演出专门坐火车从无锡、杭州赶来,看完演出,再连夜赶回;有的人已经在盼望着6月的巡演……

  △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海报

  截至昨天,《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视频宣传片在微博上已播放124万次,在舞台剧领域,这是难得一见的惊人数字。主创团队总结原因,一开始就要换位思考,将观众需求放在与自我表达一样的重要位置,找到供需对接最佳频率。

  实际上,在此前的试演阶段,《永不消失的电波》已经是一票难求,近30场表演几乎场场爆满,预定的演出邀约已经排到了2020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爆款”。

  网友观剧后的评论也非常精彩:网友“豆包永远不吃土”说,“肢体所能带来的最直观的、最有冲击的、最能使人产生共情的力量,就凝聚在这两个小时里,让你忘却时间、忘却场外的世界,将一颗心交与剧场、交与舞台”。网友“东曦既驾”说,“你会感受到美,你会感到揪心,你会被触动落泪,但是最后最后,生活如此美好真的是由前人作出的努力与牺牲换来的”。网友“无问南北西东”说,“第三遍看这部舞剧,即便已经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还是被整个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所吸引,所有的情绪都被渲染得刚刚好”……

  

  △网友评论

  “主旋律”作品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好看,这样吸引人了?对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正在给红色题材赋予新时代的青春气息,焕发出一种新的时代感。

  电影版《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上世纪60年代电影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在观众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毛时安说,现在一想到《永不消失的电波》,他就会想到孙道临饰演的李侠戴着一个大耳机,在阁楼上发出最后一通电波,“永别了,同志们”,那样一个庄严的画面。

  革命历史题材重新焕发青春气息

  这次,上海歌舞团舞剧把“永不消逝的电波”搬上了舞剧的舞台,而且在表演中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很多背景交代被移入影画中,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不同场景的转换,让观众有一种“看大片”的感觉。

  对此,毛时安赞叹:“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崭新的舞台呈现,让这个革命历史题材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气息,获得了广大年轻观众‘爆棚式’的欢迎。”

  毛时安还提到了杂技《战上海》,“战上海”曾经有过电影,也有过报告文学。杂技艺术怎么展现“战上海”?“没想到,我们的杂技人用杂技这样一种非叙事性、形体性肢体性、充满了惊险的一种艺术语言,居然把战上海的整个历史过程做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全景式舞台呈现。”

  △杂技《战上海》剧照

  与13亿中国人的强国之梦产生共鸣

  在本次中国艺术节上,现实主义以及红色题材作品占了大半,如话剧《追梦云天》、黄梅戏《邓稼先》、沪剧《敦煌女儿》、豫剧《重渡沟》、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谷文昌》等等。对此,毛时安认为,这些作品,体现了近三年来中国舞台艺术最新的成就和所达到的最新高度。而现实主义以及红色题材,是中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创作素材,这是中国艺术家的幸运。

  △杂技《战上海》剧照

  毛时安表示,强国之梦,是中国13亿人的梦,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路上,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作出了重要奉献。“所以,战争年代有英雄,和平年代同样也有英雄,这些英雄就是我们大飞机的制造者,就是那些带领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那些普通劳动者。”

  “这些素材是国外的艺术家所没有的。”毛时安认为,中国的进步,同时也代表着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所作出的英雄业绩。“作为人民的文艺,就要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年,以及中国近代史一百多年以来我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

  相关链接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今晚在沪开幕,看什么?怎么看?攻略来啦!

  来源:红色之声(ID:hszs1921)

  作者:郁婷苈、王永娟

  编辑:董俊成

  审稿:程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