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19:30 来源:红色之声
上海滩又出好看的新剧目!
最近几天,
记者的朋友圈
被一部原创沪剧作品《一号机密》刷爆,
不少人在观看剧目后,
难掩内心激动,
纷纷在朋友圈发帖:
“又一部红色题材原创沪剧大戏成功首演!
让我们回到了上世纪血雨腥风的30年代。
为上海沪剧院创作演出这样的优秀作品感到高兴。
”《一号机密》是一部什么剧?
为什么引来如许多的感慨和如潮好评?
跟着小红(ID:hszs1921)
一起去看看!
△《一号机密》剧照 摄影:祖忠人
不带枪的英雄执着守护“心之殿堂”“一号机密”是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革命历史的珍贵文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属于上海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一号机密》由李莉、黄嬿执笔,以1931年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央机构被迫撤出上海后的故事。当时,藏有中共建党以来所有重要文件的二十箱“中央文库”(即党的“一号机密”)无法运出上海,经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决定,“一号机密”被交给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陈达伟、韩慧芳夫妇保管。
△观众朋友圈点赞
“人在文库在,守尽风雨唱凯旋”是陈达炜夫妇始终不变的信念。尽管剧中没有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但主人公忍辱负重在阁楼房间里对“心之殿堂”的执着守护,同样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要保存二十箱文库,就需要一个大屋子,为此,陈达炜夫妇扮做富足人家,租住大房子,维持体面的生活。而实际上,因为出现了叛徒、和组织中断了联系,他们既不能出去工作也没有了经费来源,实际上却是贫病交加。
△《一号机密》剧照 摄影:祖忠人
朱俭在剧中出演陈达炜。这样一个革命英雄的形象,朱俭是第一次尝试:“身上连一把枪都不带的英雄,表演中也没有什么“伟光正”的形体动作,反而是经常咳嗽,身形佝偻。但是他内心有一团革命的热火在,有一颗红心在。”
朱俭说,剧中主人公带给自己最大的感动是,“他明知道付出所能换来的将来自己是看不到的,但他依然初心不改,永不言弃”。
在剧中,妻子牺牲、清贫生活、肺病的纠缠,以及亲人的不理解,所有这一切,陈达炜默默承受,用三年时间把二十箱“一号机密”文件,用小楷重新誊写为六箱,最终完好无损地交付给组织。
△《一号机密》剧照 摄影:祖忠人
“人在文库在,哪怕是默默无闻,身形俱亡……”“立志为党守大业,何惧一生孤独,就地埋葬……”这段表明心迹的唱段,朱俭说是自己从艺以来最难唱的:“不是说它的音区怎么难,不难,其实难得是它的心跳去带动出来的一种情感,压制着,用声音的控制你又要唱出放在心里的那颗红心,这个很难。”
王丽君在剧中饰演双胞胎姊妹韩慧芳和韩慧苓。姐姐沉稳冷静,落入叛徒圈套,甘愿牺牲也不交出“一号机密”;妹妹活泼外向,起初不理解姐夫陈达炜的懦弱,后来逐渐被他的人格力量感召,最终加入共产党与陈达炜共担使命。
王丽君说,这次的挑战并不是塑造两个人物的性格反差,而是要演出革命者的气概:“演革命者更多的时候需要有那种阳刚或者说是那种信念,一种革命气质在。”
对于两位主演的表现,有观众表示:“几位主演不是演绎人物,而把自己的情感和人物的情感融入在一起。所以看完让人十分感动。”
火光不灭,共产党人生命顽强不息《一号机密》的舞美设计也颇有特色,舞台空间简洁而富有意蕴,充分体现了戏曲的诗性写意风格。
《一号机密》的舞台主视觉是两个石库门门楼以及作为背景的上海老建筑的剪影。这外滩老建筑的剪影,如同蛰伏的猛兽,暗影幢幢,营造出当时危急环境下的一种压迫感。人就生活在这阴影下,需举目望才能望见一线天空,这一线天空却还时时被铁丝网切割得凌乱而细碎。在昏暗的舞台上,一盏不灭的火光始终在夜空中闪烁,展现了共产党人顽强不息的生命。
△《一号机密》剧照 摄影:祖忠人
作为一部反应地下党人真实生活的题材,《一号机密》相比同题材影视作品,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兼顾了戏曲的诗性写意风格。导演王青表示,舞美用一个大的背景来营造所有需要的氛围,比如上海老建筑和石库门,让人一看便知是上海。然而,昏暗的路灯、一扇透出灯光的窗、几幅店招,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却又让观众马上融入到相应场景中,时刻紧跟剧情、融入剧情。
而且,这样一个舞台,也留给演员更多的表演空间,让演员成为真正主体,以更加细腻地刻画人物。
王青表示,在剧中,自己更突出让人物富有一种“雕塑感”:“以形体和动作的设定,雕刻出人物的精神来,把他们对信念的坚持更加立体地表现出来。”
该剧音乐由汝金山设计,在融入了老上海音乐元素和传统沪剧曲调,在烘托时代背景时,旋律上突出紧张感和压抑感,但在表达人物内心时,又不失沪剧音乐的抒情和细腻。唱腔更以塑造人物内心情感为前提,在保留沪剧传统的唱腔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7月3日、4日,《一号机密》已经在美琪大戏院完成预演。预演结束后,《一号机密》将根据各方意见进一步修改提高,并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剧目在10月正式首演。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永娟
编辑:shirley
审稿:张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