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 21:30 来源:红色之声
深圳“会是下一个上海吗”?比来比去,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有一些,一度也曾让人——无论是上海人,还是深圳人——不那么淡定。
△上海临港主城区
但在临港新片区正式启幕的此刻,更值得做的,并不是比较。临港是不是另一个深圳,这并不重要;深圳是不是另一个上海,这也并不重要。事实上,无论对临港,对上海,还是对深圳而言,最需要的不是比较,而是参照——在大格局中相互参照,找到彼此的位置和方向,并通过一条共同的路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就一个更“高阶”的自己。而这个更“高阶”的自己,要在不同的层面带动起一个更强大的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下中国最需要释放的战略声音。要真正理解“战略”,看问题的时空尺度,不妨放得更大一些。40年前,“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0多年后,这位老人在中南海里说了一句话:“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左前)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旅游中心眺望蛇口工业区
在那之前,南海边画的圈已经让一片小渔村逐渐变成了城市,东海边的人们一度有些着急。连总设计师都有些焦急。浦东开发开放起步后,回到上海的他还曾叮嘱当时的市委书记:“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但历史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上海对此早有憧憬和准备。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战术体系”里,上海和深圳从一个后卫、一个前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双前锋”。这两个“前锋”,各有特色,也各有风格。当然,它们本身的禀赋并不一样,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笼统地说,深圳的“无中生有”,首先依靠的是改革,是以具有突破性的特殊政策,催生出高度竞争的、富有活力的市场化机制;上海的“重振辉煌”,首先仰仗的则是开放,是通过对全球资金、技术、人才乃至规则体系的接轨和运用,来构建出一个前沿而高端的开放体系,以之倒逼深层次改革,并以此成为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代表。这样的区分肯定不够全面,但大致能道出两者的特色和差异。而放到国家战略的视野下,需要的恰恰是两者的相得益彰、各展其长,而不是谁“变成”谁、谁“取代”谁。改革开放初期如此,到其进入“不惑”之年,亟待一次“再出发”时,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所要扮演的仍是“双前锋”的角色。
△深圳经济特区
深圳背靠香港,而上海直面太平洋,这种先天的区位,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两者各自承担的特殊功能。作为一个更为年轻的城市,深圳需要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去塑造新兴城市的样板,并以此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越性。
在城市发展上更具底蕴的上海,则更需要在当下继承百多年来的开放传统,以一种直面全球、融入全球、配置全球乃至参与制定全球游戏规则的勇气,成为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全球合作竞争的“得分手”。而自贸区新片区在此时的揭牌,就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支点、一个富于想象力的空间和平台。作为志在实现“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五大自由”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它就像前锋用来射门得分的那只脚,需要超凡的脚法,需要正中球门的准心,也需要果断起脚的胆识。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编辑:木木、小能手
审稿:张海盈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