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上海纪检

【40年印记】上海莘庄公园之变

2018年11月9日 08:46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今日上海莘庄公园。

    

    1979年,电影《于无声处》在上海莘庄公园梅园取景。

    莘庄公园坐落于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莘浜路421号,占地5.9万平方米。这里原是一个种植果梅的梅园,取名莘野梅园,每逢初春二月,乍暖还寒时,满园梅花怒放,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引得上海市民近悦远来“踏雪寻梅”。

    上世纪50年代,该园由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接管,其后园内铺设了草皮,栽植了牡丹、紫薇、丹桂等树木和花草,改建为“莘庄公园”并对外开放。1987年,我来到上海市闵行区绿容局工作,负责管理莘庄公园,从此和这座公园结下不解之缘。

    1979年,已经小有名气的莘庄公园迎来了一件“大事”——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影片《于无声处》到莘庄梅园取景。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1978年9月,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首演,这部大胆反映人民心声的剧本,犹如一声惊雷,引发了人民思想的共鸣,激发了人民对冲破禁锢的渴望,唤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不久后,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于无声处》电影,剧组看中了莘庄公园的梅园景致并前来取景。影片一经播出便反响热烈,“莘庄梅园盛景”由此声名鹊起。

    而在同一时期,根据巴金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一改编的故事影片《家》也恢复了公映,影片中“丫鬟鸣凤与三少爷在梅园中抒发爱情”和“鸣凤投湖前夜走梅园”等情节也是在莘庄公园取景,这将莘庄公园赏梅又推向一个高峰。

    从此,每年早春二月,上海各地探梅赏梅者蜂拥而至,莘庄人均引以为傲,养成了届时必到公园赏梅的习惯,迎春赏梅也成了莘庄地区的一个节俗。

    然而随着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迅速增长,小小的莘庄公园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1984年,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扩建公园,公园得以向西扩建了3.034万平方米,开挖了芙蓉潭,新建了大草坪、暗香亭、方亭、苗圃温室、儿童乐园等。1990年4月底,工程基本完成,公园初具规模。

    扩建后的莘庄公园,将50年前种植的两株双碧垂枝绿萼梅移到了公园的东园门口,两株老梅树正进入盛期——枝条弯垂,柔中带刚,枝绿、蕾绿、萼绿、花朵绿中透白,清新高雅,素雅芬芳,成了镇园之宝。

    莘庄公园改造好了,闵行人享受到了公园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就对城市建设有了更多的希冀。1992年,国务院同时撤销原闵行区、上海县,合并成为新的闵行区,但“撤二建一”初期,全区绿地总量仅为8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不足2.3平方米,公园仅3座。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着闵行区加快城市建设,此后的数年间,莘庄公园的“兄弟姐妹”多了起来。

    如今,如果把闵行区98公里的外环线看作一条长藤,从北往南数,这条藤上已经硕果累累:文化公园、闵行体育公园、黎安公园、莘庄公园,再往东正在建设中的外环梅陇段的听翠园、得翠园、叠翠园……截至目前,闵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人均公共绿地9.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接近16.5%,建成各类公园已有30座。

    公园多起来了,但上海人赏梅的首选依旧是莘庄公园。

    改革开放的第20个年头,即1998年起,每年梅花将开之际,莘庄公园的梅花展便如期而至,园内各处都布置起园艺景点和梅花盆景供游客赏梅。

    开始的几年,梅花展以传统生肖年为主题,但随着城市公园增多,公园间也有了竞争和差异化需求。于是,莘庄公园便专注以传承和发扬“梅”文化为主题,将梅艺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其内涵得到更大的升华。在梅花展期间,公园同时还举办以梅为主题的书画展和摄影展,为梅花展增添艺术气息。

    2008年起,每年参与莘庄公园梅花展的游客都超过100万人次。2011年5月,“莘庄赏梅习俗”被列为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而今,距莘庄梅花展首次举办已经20年了,距改革开放之始已经40年了,我也从一名绿化管理人员变成了退休人员。虽然已经退休离开莘庄公园多年,但我对于公园的关注度丝毫没有减少,每年观赏莘庄公园梅花展,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着赏梅的游客从步行到自行车再到私家车,从公交车到地铁再到高铁,看着手中一张张昔日的老照片,我感慨万千。小时候我们要去逛公园,就像是走亲戚一样充满仪式感,而如今,走出家门便是公园,每天天未亮,莘庄公园里便有成群结队的退休老人穿着运动服,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开始一天的新生活。(林冀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