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上海纪检

【清风时评】打造旗帜、窗口、高地和样板

2020年4月21日 09:05  来源: 解放日报

    30年来,从决定浦东开发开放、浦东新区正式设立,到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落地、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创建和临港新片区拓展,充分彰显了浦东“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的使命与角色。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经济发展在全国长期独占鳌头。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上海经济增长连续几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如何寻找新的生长点,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988年5月,上海市政府召开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上海作为全国最大、位置最重要的一个开放城市,应该更进一步改革开放”,要求建设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区,再造“上海经济中心功能和对内对外枢纽的功能”。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国内改革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加之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面临重大调整,“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何去何从”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浦东开发开放进一步推向国家战略的高度。

    贯通“四个新作为”

    开发开放之初,浦东就致力于构建最大限度服务市场主体的制度环境,通过“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扩大社会自治功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率先建立国家级要素市场,率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率先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产生了多个“第一”。

    在建设什么样的浦东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要求:浦东一个方面要讲综合实力,第二个方面就是精神文明。由此,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不仅是项目开发、产业开发,而且是社会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思路。

    面向未来,浦东开发开放依然面临许多难啃的“硬骨头”。要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的系统集成,不断放大政策集成效应;要加强自贸试验区、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任务的系统集成,实现浦东开发开放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有效衔接。

    要把“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贯通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和联动,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果和协同创新效应。

    为此,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和发展融为一体、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和党的建设协同推进。同时,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作用。

    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

    一定意义上说,浦东开发开放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两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大手笔、大战略。

    “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1990年,邓小平同志这样描绘了他心目中的浦东。自那以后,“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就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方针;“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是浦东开发开放面向世界的一个映射,也是浦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奥秘所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经验,再一次昭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复杂国际环境,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要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看得更远,将浦东打造成为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旗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窗口、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格局的功能高地、超大城市的治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