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07:34 来源:解放军报
周智夫生前在干休所小花园中阅读报纸。姜东军摄(新华社发)
精神上的“钙”不能丢
床头的紫荆花音乐盒因为电量不足的缘故,播放的国歌声音有些嘶哑。然而每当这音乐声响起,三女儿周卫华总会想起父亲拿着它视若珍宝的模样。
“我从香港带回好吃的给父亲,他一点都不稀罕,可把这个音乐一放,他特别激动,说这个我要了。”周卫华说,这个小小的音乐盒是父亲晚年最喜欢的东西,“当时他半躺在床上,拿来一放音乐,他脸上立马就笑起来了,显得特别高兴。”
周智夫常说,人老了身体容易流失钙,但精神上的“钙”决不能丢。儿女们都知道,父亲一辈子都把党的科学理论作为真理来信奉、来钻研,最爱学的文章是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最爱读的报纸是党报党刊,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联播》和革命战争片。
走进周智夫的卧室,映入眼帘的是窗台上的书籍、报纸、杂志,几页信纸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床头柜上还有一个放大镜。
“放大镜、助听器、笔记本是老周学习的‘三件宝’。”老伴娄淑珍说,为了收听广播、上课学习,他专门自费1万多元钱配了助听器。每次干休所的广播系统一响,他总会示意家人安静下来,把手拢在耳边凝神细听,生怕漏掉一个字。
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周智夫很想听听习主席的声音、看看大会的盛况。当时,他因多处骨折卧病在床,就让家人把他抬到客厅,从头到尾聆听了习主席所作的报告。那些天,他拿着放大镜反复学习十九大报告,在笔记中由衷地写道:“热烈祝贺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党的总书记和军委主席,祝贺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
这几年,周智夫的骨质疏松病情愈发严重,但身体上的病痛没有阻挡他学习的热忱:“我虽然走不动了,但还渴望听听党的声音,学学党的理论,受受党的教育。”离休干部王清文对周老的学习劲头印象深刻:“老周这两年身体不太好,但仍然坚持让家人推着轮椅送他到学习室。”
周智夫最后一次参加党课学习的情景,永远定格在干休所时任政委姜东军的记忆里——下课了,其他同志陆续退场,但是周老坐在第一排,没有退场。我当时很奇怪,就走过去对他说:“周老,咱们已经下课了,回家吧。”周老当时略有歉意地说:“政委啊,我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以后就不能再参加咱们的组织活动了,我今天来给你请个假。”
姜东军当时就忍不住落下泪来,“周老是我们所里老干部当中年龄最大的,身体也不好,他来上课的时候都是勾着腰、拄着拐杖,还得老伴搀扶着,才能到教室来。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坚持到教室,而且还要听完课之后再当面向组织请假。这样一个老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精神境界,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公家的便宜,一点也不能占
干休所卫生所所长张杰军在接受采访时说起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周老的用药和家人的用药严格分开,专门在药瓶、药盒上贴了名签,防止混用。
“像周老和老伴娄阿姨都在吃阿司匹林肠溶片,但自始至终,周老按标准吃单位开的,娄阿姨吃自费购买的。去年8月的一天,周老的大女儿周雪文大姐向我咨询心脏病日常保健知识和用药注意事项,当她把治疗心脏病的药品拿给我看时,我无意中发现这些药盒上都做了标记,才知道这些药是她专门从外地随身带过来的。”
“公家的便宜,一点也不能占!”这是周智夫一生践行的人生信条和家规原则。周老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共有34人,人人都不敢碰他这位家长定下的铁规矩。
小儿子周卫民曾品尝过违反家规的滋味。周智夫在重庆炮校任干部科长时,周卫民刚上小学,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一天,他带着小伙伴偷偷把炮校体育馆木马上的皮革割下来,制作成一把弹弓。周智夫知道后,不但把儿子狠狠揍了一顿,还带着他到体育馆承认错误,并赔偿了损失。
执行家规,周智夫近乎苛刻。在云南建水县原第二炮兵某基地医院工作期间,上中学的两个女儿和基地几个干部子女趁着星期天,一起去医院附近的温泉池游泳,中午就近在医院食堂蹭了一顿饭。周智夫知道后,严厉批评了两个女儿,并将几个孩子的伙食费全部付清。
周智夫身患多种疾病,每次到医院,他都习惯坐班车,很少向所里要小车。每次坐班车,他都会提前去等车,从不让班车等他。
2014年7月,周智夫的骨质疏松病情加重,接连发生两次压缩性腰椎骨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经医院检查,按照专家治疗方案,卫生所从解放军总医院购买了两种进口药——鲑鱼降钙素和阿伦磷酸钠。周智夫见药品的外包装等跟以前的不一样,认真地询问:“这药需要花多少钱?我吃进口药符合规定吗?需要我出的钱要按规定收。”张杰军说:“这是治疗用药,符合规定。”
老伴娄淑珍常把周智夫的话讲给儿女们听:“咱们已经吃公家穿公家的,共产党照顾咱们那么好,咱不能再占公家的便宜。”
他平时很节俭,关键时刻却慷慨得让人惊讶
周智夫的家中有一个陈旧的木质衣柜,两开门,高约2米,宽约1米。这个衣柜跟随了他数十年,里面装的衣物却寥寥可数。
木柜里最新的是3条短裤。去年初,大儿子周华来家看望,发现父亲竟没有一条像样的新短裤,现有的短裤都穿了很多年。他专门给父母各买了3条短裤。即便如此,周智夫还是先穿旧的,3条新短裤至今也没穿过。
最时髦的是两件羽绒服,一件白色的,一件黄色的。白色的羽绒服是外孙周洵穿过的,黄色的羽绒服是二女儿周卫平淘汰的工服。周智夫觉得扔了可惜,就留下来自己穿。
最有年头的是一条洗得发白的秋裤,裤面上有10多个大大小小的窟窿眼,裤口松松垮垮没了弹性。
周卫平看到父亲的衣服太旧,便准备扔掉几件,没想到周智夫坚决不同意:“衣服旧点没啥,只要干净就好。”
为让全家人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周智夫在子女成年前,经常利用周六晚召开家庭会议,讲评孩子一周表现,提醒他们不要铺张浪费。成年以后,子女都十分珍惜劳动成果,从不浪费一粥一饭、一水一电。孩子们都说,这是父亲送给他们的“成人礼”。
干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回忆起一件小事。刚离休那会儿,各家冬天取暖只能靠自己烧煤。蜂窝煤由公家按标准统一供应。一次,送煤工人用三轮车把蜂窝煤送到家里后,不小心摔坏了几个,连忙说:“周老,这些煤块儿我扔了,再给你补上几个好的。”
周智夫连忙制止:“不能扔,不能扔,一块儿都不能浪费。”
在很多人看来,周智夫一辈子都是个节俭的人,可他总在关键时慷慨得“让人惊讶”。上个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他还挤出钱来资助6名亲戚念完中学。去年底,他在补充遗嘱上又添加了一条慷慨的愿望:“对党知恩报恩,涌泉相报,向党交党费拾贰万元人民币。”
及至此时,相交多年的邻居、战友,朝夕相处的家人才真正读懂了周智夫:在日常中节俭,却慷慨地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他所挚爱的党和国家。
对组织要有一说一,可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阳台上的藤椅轻轻摇晃,阳光洒在上面,温暖和煦。看着这一幕,记者想象周智夫生前躺在这张椅子上晒太阳时,内心也一定充满阳光,光明磊落。
翻看周智夫写的《历史思想自传》,多次见到他反思自己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问题的语句,在一次次自我革命中,他践行着“对组织要有一说一,可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的人生承诺。
第一次参加战斗时,周智夫存在畏战、怯战心理,战斗打响时有压制不住的害怕。他并没有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就放过思想上的自我批评。周智夫说:“我入党比参军早,思想进步应该比岗位变换快,犯了错误就要敢于承认,并保证不再犯。”
一次,周智夫发现,村里为民兵捐献的粮食被他家人私用,由于数量非常少,他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多年后,提起这件事周智夫仍然十分自责,先后多次作出深刻检讨。
那年,在独立团二营四连工作的周智夫,带一个排破坏敌人的电话线。回来途中,因为向导带错了路,一个排的人都要从冰冷的河水中蹚过去。周智夫一时没有控制住情绪,对向导发了火。事后,周智夫不仅对向导真诚道歉,还在党组织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
退休后,每次参加组织生活,从个人思想到学习情况,从家庭变化到个人病情,周智夫都如实报告,坦诚交代存在问题,有一说一,决不当“两面人”。
这就是向组织敞开心扉的周智夫。入党以来,他坚持对组织说实话、交实底、吐真情,表态和行动一样、人前和人后一样、对上和对下一样、对人和对己一样、在位和不在位一样。大家都说,在组织和同志面前,他是个简单、纯粹、透明的人。
周智夫生前在干休所小花园中阅读报纸。姜东军摄(新华社发)
精神上的“钙”不能丢
床头的紫荆花音乐盒因为电量不足的缘故,播放的国歌声音有些嘶哑。然而每当这音乐声响起,三女儿周卫华总会想起父亲拿着它视若珍宝的模样。
“我从香港带回好吃的给父亲,他一点都不稀罕,可把这个音乐一放,他特别激动,说这个我要了。”周卫华说,这个小小的音乐盒是父亲晚年最喜欢的东西,“当时他半躺在床上,拿来一放音乐,他脸上立马就笑起来了,显得特别高兴。”
周智夫常说,人老了身体容易流失钙,但精神上的“钙”决不能丢。儿女们都知道,父亲一辈子都把党的科学理论作为真理来信奉、来钻研,最爱学的文章是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最爱读的报纸是党报党刊,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联播》和革命战争片。
走进周智夫的卧室,映入眼帘的是窗台上的书籍、报纸、杂志,几页信纸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床头柜上还有一个放大镜。
“放大镜、助听器、笔记本是老周学习的‘三件宝’。”老伴娄淑珍说,为了收听广播、上课学习,他专门自费1万多元钱配了助听器。每次干休所的广播系统一响,他总会示意家人安静下来,把手拢在耳边凝神细听,生怕漏掉一个字。
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周智夫很想听听习主席的声音、看看大会的盛况。当时,他因多处骨折卧病在床,就让家人把他抬到客厅,从头到尾聆听了习主席所作的报告。那些天,他拿着放大镜反复学习十九大报告,在笔记中由衷地写道:“热烈祝贺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党的总书记和军委主席,祝贺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
这几年,周智夫的骨质疏松病情愈发严重,但身体上的病痛没有阻挡他学习的热忱:“我虽然走不动了,但还渴望听听党的声音,学学党的理论,受受党的教育。”离休干部王清文对周老的学习劲头印象深刻:“老周这两年身体不太好,但仍然坚持让家人推着轮椅送他到学习室。”
周智夫最后一次参加党课学习的情景,永远定格在干休所时任政委姜东军的记忆里——下课了,其他同志陆续退场,但是周老坐在第一排,没有退场。我当时很奇怪,就走过去对他说:“周老,咱们已经下课了,回家吧。”周老当时略有歉意地说:“政委啊,我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以后就不能再参加咱们的组织活动了,我今天来给你请个假。”
姜东军当时就忍不住落下泪来,“周老是我们所里老干部当中年龄最大的,身体也不好,他来上课的时候都是勾着腰、拄着拐杖,还得老伴搀扶着,才能到教室来。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坚持到教室,而且还要听完课之后再当面向组织请假。这样一个老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精神境界,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公家的便宜,一点也不能占
干休所卫生所所长张杰军在接受采访时说起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周老的用药和家人的用药严格分开,专门在药瓶、药盒上贴了名签,防止混用。
“像周老和老伴娄阿姨都在吃阿司匹林肠溶片,但自始至终,周老按标准吃单位开的,娄阿姨吃自费购买的。去年8月的一天,周老的大女儿周雪文大姐向我咨询心脏病日常保健知识和用药注意事项,当她把治疗心脏病的药品拿给我看时,我无意中发现这些药盒上都做了标记,才知道这些药是她专门从外地随身带过来的。”
“公家的便宜,一点也不能占!”这是周智夫一生践行的人生信条和家规原则。周老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共有34人,人人都不敢碰他这位家长定下的铁规矩。
小儿子周卫民曾品尝过违反家规的滋味。周智夫在重庆炮校任干部科长时,周卫民刚上小学,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一天,他带着小伙伴偷偷把炮校体育馆木马上的皮革割下来,制作成一把弹弓。周智夫知道后,不但把儿子狠狠揍了一顿,还带着他到体育馆承认错误,并赔偿了损失。
执行家规,周智夫近乎苛刻。在云南建水县原第二炮兵某基地医院工作期间,上中学的两个女儿和基地几个干部子女趁着星期天,一起去医院附近的温泉池游泳,中午就近在医院食堂蹭了一顿饭。周智夫知道后,严厉批评了两个女儿,并将几个孩子的伙食费全部付清。
周智夫身患多种疾病,每次到医院,他都习惯坐班车,很少向所里要小车。每次坐班车,他都会提前去等车,从不让班车等他。
2014年7月,周智夫的骨质疏松病情加重,接连发生两次压缩性腰椎骨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经医院检查,按照专家治疗方案,卫生所从解放军总医院购买了两种进口药——鲑鱼降钙素和阿伦磷酸钠。周智夫见药品的外包装等跟以前的不一样,认真地询问:“这药需要花多少钱?我吃进口药符合规定吗?需要我出的钱要按规定收。”张杰军说:“这是治疗用药,符合规定。”
老伴娄淑珍常把周智夫的话讲给儿女们听:“咱们已经吃公家穿公家的,共产党照顾咱们那么好,咱不能再占公家的便宜。”
他平时很节俭,关键时刻却慷慨得让人惊讶
周智夫的家中有一个陈旧的木质衣柜,两开门,高约2米,宽约1米。这个衣柜跟随了他数十年,里面装的衣物却寥寥可数。
木柜里最新的是3条短裤。去年初,大儿子周华来家看望,发现父亲竟没有一条像样的新短裤,现有的短裤都穿了很多年。他专门给父母各买了3条短裤。即便如此,周智夫还是先穿旧的,3条新短裤至今也没穿过。
最时髦的是两件羽绒服,一件白色的,一件黄色的。白色的羽绒服是外孙周洵穿过的,黄色的羽绒服是二女儿周卫平淘汰的工服。周智夫觉得扔了可惜,就留下来自己穿。
最有年头的是一条洗得发白的秋裤,裤面上有10多个大大小小的窟窿眼,裤口松松垮垮没了弹性。
周卫平看到父亲的衣服太旧,便准备扔掉几件,没想到周智夫坚决不同意:“衣服旧点没啥,只要干净就好。”
为让全家人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周智夫在子女成年前,经常利用周六晚召开家庭会议,讲评孩子一周表现,提醒他们不要铺张浪费。成年以后,子女都十分珍惜劳动成果,从不浪费一粥一饭、一水一电。孩子们都说,这是父亲送给他们的“成人礼”。
干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回忆起一件小事。刚离休那会儿,各家冬天取暖只能靠自己烧煤。蜂窝煤由公家按标准统一供应。一次,送煤工人用三轮车把蜂窝煤送到家里后,不小心摔坏了几个,连忙说:“周老,这些煤块儿我扔了,再给你补上几个好的。”
周智夫连忙制止:“不能扔,不能扔,一块儿都不能浪费。”
在很多人看来,周智夫一辈子都是个节俭的人,可他总在关键时慷慨得“让人惊讶”。上个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他还挤出钱来资助6名亲戚念完中学。去年底,他在补充遗嘱上又添加了一条慷慨的愿望:“对党知恩报恩,涌泉相报,向党交党费拾贰万元人民币。”
及至此时,相交多年的邻居、战友,朝夕相处的家人才真正读懂了周智夫:在日常中节俭,却慷慨地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他所挚爱的党和国家。
对组织要有一说一,可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阳台上的藤椅轻轻摇晃,阳光洒在上面,温暖和煦。看着这一幕,记者想象周智夫生前躺在这张椅子上晒太阳时,内心也一定充满阳光,光明磊落。
翻看周智夫写的《历史思想自传》,多次见到他反思自己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问题的语句,在一次次自我革命中,他践行着“对组织要有一说一,可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的人生承诺。
第一次参加战斗时,周智夫存在畏战、怯战心理,战斗打响时有压制不住的害怕。他并没有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就放过思想上的自我批评。周智夫说:“我入党比参军早,思想进步应该比岗位变换快,犯了错误就要敢于承认,并保证不再犯。”
一次,周智夫发现,村里为民兵捐献的粮食被他家人私用,由于数量非常少,他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多年后,提起这件事周智夫仍然十分自责,先后多次作出深刻检讨。
那年,在独立团二营四连工作的周智夫,带一个排破坏敌人的电话线。回来途中,因为向导带错了路,一个排的人都要从冰冷的河水中蹚过去。周智夫一时没有控制住情绪,对向导发了火。事后,周智夫不仅对向导真诚道歉,还在党组织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
退休后,每次参加组织生活,从个人思想到学习情况,从家庭变化到个人病情,周智夫都如实报告,坦诚交代存在问题,有一说一,决不当“两面人”。
这就是向组织敞开心扉的周智夫。入党以来,他坚持对组织说实话、交实底、吐真情,表态和行动一样、人前和人后一样、对上和对下一样、对人和对己一样、在位和不在位一样。大家都说,在组织和同志面前,他是个简单、纯粹、透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