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先进典型

【时代先锋】内蒙古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电力特种兵这样炼成

2017年5月3日 06:26  来源:人民日报

    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沙漠中作业。

    在素有“黄河明珠”之称的内蒙古乌海市,有一群守护光明的人。

    登杆走线、带电作业,在百米高空的高压线上身轻如燕;大漠戈壁、荒山旷野,有杆塔的地方就有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守护着黄河岸边几万家企业、几十万个家庭的用电安全——他们就是被誉为“电力特种兵”的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全体工作人员。

    乌海输电管理处担负着乌海地区35千伏至220千伏不同电压等级共计1360公里高压输电线路、5300多基铁塔的运行维护工作。这些线路和铁塔大部分架设在高山、河涧、荒漠中,光是沿塔巡线就很辛苦。巡线工一年四季风餐露宿,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冰天雪地,就着山风吃面包、喝凉水是家常便饭。

    这是一项有些枯燥、乏味的工作,但他们对自己分管的线路却像对待孩子一样充满耐心、用心呵护。他们把线路台账梳理成“家谱”,对所辖线路的健康状况时刻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诊断检修。有时抢修,车到不了山顶,他们就背上十几斤重的工器具一步一步爬上山,检修完再背着回来。

    这是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他们经常爬上六七十米甚至百米高的铁塔,穿着十多斤重的绝缘服或屏蔽服在高压线“噼啪”作响中带电作业。有一次,乌海一个矿区因开山放炮致一条高压线损坏。线路跨越山区,停电处理至少需要两天时间,部分企业将会因此停产,同时也会影响内蒙古西部电网向北京送电。情况紧急!他们决定带电检修,输电处处长郑璐亲自登塔。烈日下,他和同事塔上塔下奋战4个多小时,终于恢复供电。完成任务的郑璐褪去屏蔽服时才发现,里面的衣服竟能拧出水……

    在野外,飞鸟喜欢将巢建在塔上,极易造成线路短路。为此,乌海地区所有铁塔都要安装防鸟针。2015年5月,输电处在220千伏库棋线路314基铁塔上安装防鸟针,这条线路总长240公里,跨越工业园区、山地和沙漠,是输电处所辖最长的一段线路。为节省每天往返时间,大家干到哪就住在哪,搭帐篷、架炉灶……10天下来,他们嘴唇干裂,一张嘴就流血,话也不能说,饭也吃不好。等任务完成,他们一个个成了蓬头垢面的“野人”。

    走进输电管理处,有一间面积不大的“郑璐创新工作室”。听着郑璐如数家珍的介绍,看着一件件自主研发的工器具、一张张获奖证书,令人敬佩。

    近3年来,他们共“诞生”了56项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成果,6项成果获国家级专利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其中自主研发的“带电紧固螺丝装置”,可在输、变电设备带电运行情况下,处理因螺丝松动造成线夹发热故障。这项技术使用1年来,创造经济效益33万多元。该项成果一举拿下内蒙古电力系统、自治区、中国质协成果发布3项一等奖。

    他们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这一创新平台,广泛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输电线路耐张卡具、多功能爬梯等30多项创新成果应用在输电线路的维护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他们建立了“一对一”培训机制,让老队员与新入职的年轻队员结成互助对子,在日常巡查中“传”,在停电检修中“帮”,在抢险救援中“带”,结合经常性技术比武活动,全方位带作风、教技术、提技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他们中获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由2005年不足25%迅速增长到79%。

    从2008年至今,输电处连续三届夺得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输电带电作业团体第一名。今年4月,他们在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带电检修专业比赛中再次夺冠,包揽个人前六名。短短几年,他们中产生国家级、全国电力行业、自治区级等各类技术能手5人,7项QC(质量控制)成果获全国优秀成果奖、9项QC成果获自治区级一等奖。

    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沙漠中作业。

    在素有“黄河明珠”之称的内蒙古乌海市,有一群守护光明的人。

    登杆走线、带电作业,在百米高空的高压线上身轻如燕;大漠戈壁、荒山旷野,有杆塔的地方就有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守护着黄河岸边几万家企业、几十万个家庭的用电安全——他们就是被誉为“电力特种兵”的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全体工作人员。

    乌海输电管理处担负着乌海地区35千伏至220千伏不同电压等级共计1360公里高压输电线路、5300多基铁塔的运行维护工作。这些线路和铁塔大部分架设在高山、河涧、荒漠中,光是沿塔巡线就很辛苦。巡线工一年四季风餐露宿,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冰天雪地,就着山风吃面包、喝凉水是家常便饭。

    这是一项有些枯燥、乏味的工作,但他们对自己分管的线路却像对待孩子一样充满耐心、用心呵护。他们把线路台账梳理成“家谱”,对所辖线路的健康状况时刻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诊断检修。有时抢修,车到不了山顶,他们就背上十几斤重的工器具一步一步爬上山,检修完再背着回来。

    这是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他们经常爬上六七十米甚至百米高的铁塔,穿着十多斤重的绝缘服或屏蔽服在高压线“噼啪”作响中带电作业。有一次,乌海一个矿区因开山放炮致一条高压线损坏。线路跨越山区,停电处理至少需要两天时间,部分企业将会因此停产,同时也会影响内蒙古西部电网向北京送电。情况紧急!他们决定带电检修,输电处处长郑璐亲自登塔。烈日下,他和同事塔上塔下奋战4个多小时,终于恢复供电。完成任务的郑璐褪去屏蔽服时才发现,里面的衣服竟能拧出水……

    在野外,飞鸟喜欢将巢建在塔上,极易造成线路短路。为此,乌海地区所有铁塔都要安装防鸟针。2015年5月,输电处在220千伏库棋线路314基铁塔上安装防鸟针,这条线路总长240公里,跨越工业园区、山地和沙漠,是输电处所辖最长的一段线路。为节省每天往返时间,大家干到哪就住在哪,搭帐篷、架炉灶……10天下来,他们嘴唇干裂,一张嘴就流血,话也不能说,饭也吃不好。等任务完成,他们一个个成了蓬头垢面的“野人”。

    走进输电管理处,有一间面积不大的“郑璐创新工作室”。听着郑璐如数家珍的介绍,看着一件件自主研发的工器具、一张张获奖证书,令人敬佩。

    近3年来,他们共“诞生”了56项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成果,6项成果获国家级专利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其中自主研发的“带电紧固螺丝装置”,可在输、变电设备带电运行情况下,处理因螺丝松动造成线夹发热故障。这项技术使用1年来,创造经济效益33万多元。该项成果一举拿下内蒙古电力系统、自治区、中国质协成果发布3项一等奖。

    他们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这一创新平台,广泛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输电线路耐张卡具、多功能爬梯等30多项创新成果应用在输电线路的维护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他们建立了“一对一”培训机制,让老队员与新入职的年轻队员结成互助对子,在日常巡查中“传”,在停电检修中“帮”,在抢险救援中“带”,结合经常性技术比武活动,全方位带作风、教技术、提技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他们中获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由2005年不足25%迅速增长到79%。

    从2008年至今,输电处连续三届夺得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输电带电作业团体第一名。今年4月,他们在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带电检修专业比赛中再次夺冠,包揽个人前六名。短短几年,他们中产生国家级、全国电力行业、自治区级等各类技术能手5人,7项QC(质量控制)成果获全国优秀成果奖、9项QC成果获自治区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