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 13:5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杨平(中)与村民沟通交流。(资料图片)
“这么热的天,杨书记又来了,快快进屋喝口水!”5月3日,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镇登鲁下寨村村民张妮沙看到站在门口的杨平,脸上露出了笑容,连忙招呼他进屋歇脚。
杨平自2016年4月起任台江县台拱街道登交村第一书记、台拱街道同步小康工作队队长。驻村两年来,他时刻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带领登交村驻村工作组,通过党建扶贫、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解决了精准扶贫的“脑部供血”“长期贫血”“肌体造血”“持续输血”问题,实现了对全体村民“一周一变化、一月一模样”的庄重承诺,登交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村里村外一派生机盎然。
党建扶贫——激发动力为“脑部供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一”那天,在第一书记杨平的组织带动下,登交村基层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表达内心对党最真挚的感情。“这样的党课我们经常开,每次都让我们从灵魂深处增强脱贫信心。”登交村党支部书记张胜毅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外部帮扶,更重要的是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杨平把党建扶贫作为首要扶贫工程来抓,致力于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能够带动脱贫致富的党员队伍,着力解决“脑部供血”的问题。
春节农民工返乡时节,杨平积极组织农村青年座谈,宣传党的好政策,鼓励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同时开展村“两委”后备干部排查摸底,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发现好苗子,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帮带和培养。
进驻登交村后,杨平变“驻村”为“住村”,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先后指导制定了《登交工作制度》《村级班子每周工作汇报制度》以及《登交村山外民约》村规民约等,逐步把村级工作拉上规范化轨道。
“工作前期真是苦啊,杨平带着工作队和村支部的同志们,白天入户走访,晚上加班整理扶贫资料,为了从硬件和软件上完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他们还东奔西走筹集资金。”台拱街道党委副书记张江义说。在杨平的带领下,工作队争取到了100余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集办公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成为登交村的标志性建筑。
基础扶贫——把路通到村民心坎上
“原来的房子,瓦破了,窗户坏了,门也关不住了,雨天漏雨,刮风漏风。”登交村村民张昌峰说,“杨书记来了以后,为我们修缮房子,没少为我们操心。”
如何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支撑?通过驻村调查,杨平发现,基础设施薄弱是导致登交村“长期贫血”的重要因素。
杨平下决心把基础扶贫作为一项“补血”工程来抓,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解决了行路难、住房难、用水难、如厕难等致贫问题。登交村的进村道路“长”在半山腰,经常出现山体滑坡,影响老百姓出行那是常有的事。“杨书记经常和村民们一起挖垮塌石方,简单处理可以通行后,还协调交通部门帮助清除障碍,让入村道路一直保持畅通。”登交村村主任熊光文说。
为了村民有娱乐活动场所,让村寨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杨平协同同步小康驻村争取70余万元用于交片踩鼓场、青石板步道建设,为村中装上生态护栏;协调到10万元改造登鲁村古井、生态护栏、生态凉亭,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维修登鲁村楠木群下的便民桥,让登交村4个自然村寨全部安上路灯,确保游客和村民行走安全……
产业扶贫——传统农田变身“发财田”
长期以来,登交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谋生,仅留老弱病残耕种少许田土养家糊口,很多田土撂荒长满野草,多数村民长期在温饱线徘徊。杨平感觉肩上担子很重。
“要想让村民真正地脱贫致富,光靠拨款不行,得选准选好适合当地发展、受群众欢迎的脱贫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考察取经、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杨平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了中药材、民宿、养蜂、刺绣等脱贫支柱产业,着力解决“肌体造血”问题。
炎炎夏日,在登交村的农田里,碧绿的绞股蓝地格外引人注目。正在干活的村民杨胜红说:“绞股蓝药用价值很高。杨书记不仅请来州里的中药专家来现场勘查,还让我们入股分红,现在我一个月务工都有1500多元的收入呢!”
为了让传统农田变身为村民的“发财田”,杨平动员大家采用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等方法流转30亩土地,种植绞股蓝。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利用“基地发苗—技术指导—农户种植—统一回购”的模式,发展中药材农业,为村民增收。
一产发展还不够,三产也需跟上发展。登交村传统苗族文化保存良好,村内有2万多株金丝楠木。看中了村中的特色资源,杨平积极引导发展民宿产业,注册成立登交乡村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公司,同步注册成立登交民宿专业合作社,发动全村群众采取自愿方式,整合闲置房屋房间、可利用菜地、闲散资金等入股民宿合作社。同时,全力打造“台江登鲁苗族生态博物馆”,盘活资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2016年以来,登交村民宿合作社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5万人次,为村民和村集体实现创收83.9万元。“金丝楠木第一村”慢慢为世人所熟知。
教育扶贫——不落下一个贫困学生
“校长,您看学校教学设备配套完善还有什么困难?哪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列一个清单给我看一看。”每次到登交小学,杨平总会问校长杨通文这句话。
登交小学建在山顶上,弯弯曲曲的通村公路从半山腰而过,四周是百余米深的沟壑,是一所藏在苗岭深山中的村级完全小学。
驻村后,杨平发现登交小学较为封闭,便协调到中华基金会、贵州人民出版社等组织捐赠爱心图书;没有信息化设备,就协调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等来支持;后勤保障困难,就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修建登交小学教师宿舍楼。30余万册的小学图书馆、宽敞明亮的电脑室、有序建设的教师宿舍楼,不仅大大改善了学校基础条件,还让大山里的孩子尽早放飞眼光、接触世界。
一天下午,杨平到交片村走访调研,来到贫困学生熊小芳家。看到小芳家房屋破旧,连最基本的家具都没有,墙上却贴着满墙金灿灿的奖状,杨平如鲠在喉,十分心疼这个懂事的小姑娘。从那以后,杨平不间断地联系爱心组织、爱心人士到登交村进行“一帮一”助学,一个贫困学生都不落下,确保贫困路上“持续输血”。
在杨平的带领下,工作队一家一户走访,一字一句整理好贫困学生信息,公开渠道让爱心人士认领。
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组协调到民进贵州省委委员们及中期集团在村里进行“爱心传递,捐资助学”一对一帮扶行动,村里47名留守儿童获得助学帮扶金4.2万元,爱心人士助学8名贫困户儿童陪伴成长至大学毕业。
“谢谢杨书记,他联系贵阳的爱心姨妈来帮助我们,我家小孙女才顺利小学毕业,娃儿好好读书就是我现在的心愿……”村民张世忠老人眼中含着泪花说道。
涓涓细流,孜孜不怠。在杨平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登交村获得“全国农村文化宣传中心示范点”“中国绿色村庄”“全省传统村落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登交群众打赢脱贫攻坚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今年2月,台江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即将轮换,村里60多岁的苗家阿婆张泥沙得知杨平要回单位的消息后,花了10多天时间为他做了一件土布苗衣。看着这件饱含群众深情的“民心衣”,杨平彻夜难眠,回想起过去两年的点点滴滴和群众期盼脱贫致富的渴望眼神,在新一轮驻村轮战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
“请组织放心,我将与村‘两委’带领群众一道干、一起拼,把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关怀温暖送到苗族群众心坎上,把党的惠民政策用好用足,早日实现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新一轮的驻村工作座谈会上,杨平坚定地说。
杨平(中)与村民沟通交流。(资料图片)
“这么热的天,杨书记又来了,快快进屋喝口水!”5月3日,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镇登鲁下寨村村民张妮沙看到站在门口的杨平,脸上露出了笑容,连忙招呼他进屋歇脚。
杨平自2016年4月起任台江县台拱街道登交村第一书记、台拱街道同步小康工作队队长。驻村两年来,他时刻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带领登交村驻村工作组,通过党建扶贫、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解决了精准扶贫的“脑部供血”“长期贫血”“肌体造血”“持续输血”问题,实现了对全体村民“一周一变化、一月一模样”的庄重承诺,登交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村里村外一派生机盎然。
党建扶贫——激发动力为“脑部供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一”那天,在第一书记杨平的组织带动下,登交村基层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表达内心对党最真挚的感情。“这样的党课我们经常开,每次都让我们从灵魂深处增强脱贫信心。”登交村党支部书记张胜毅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外部帮扶,更重要的是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杨平把党建扶贫作为首要扶贫工程来抓,致力于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能够带动脱贫致富的党员队伍,着力解决“脑部供血”的问题。
春节农民工返乡时节,杨平积极组织农村青年座谈,宣传党的好政策,鼓励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同时开展村“两委”后备干部排查摸底,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发现好苗子,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帮带和培养。
进驻登交村后,杨平变“驻村”为“住村”,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先后指导制定了《登交工作制度》《村级班子每周工作汇报制度》以及《登交村山外民约》村规民约等,逐步把村级工作拉上规范化轨道。
“工作前期真是苦啊,杨平带着工作队和村支部的同志们,白天入户走访,晚上加班整理扶贫资料,为了从硬件和软件上完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他们还东奔西走筹集资金。”台拱街道党委副书记张江义说。在杨平的带领下,工作队争取到了100余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集办公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成为登交村的标志性建筑。
基础扶贫——把路通到村民心坎上
“原来的房子,瓦破了,窗户坏了,门也关不住了,雨天漏雨,刮风漏风。”登交村村民张昌峰说,“杨书记来了以后,为我们修缮房子,没少为我们操心。”
如何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支撑?通过驻村调查,杨平发现,基础设施薄弱是导致登交村“长期贫血”的重要因素。
杨平下决心把基础扶贫作为一项“补血”工程来抓,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解决了行路难、住房难、用水难、如厕难等致贫问题。登交村的进村道路“长”在半山腰,经常出现山体滑坡,影响老百姓出行那是常有的事。“杨书记经常和村民们一起挖垮塌石方,简单处理可以通行后,还协调交通部门帮助清除障碍,让入村道路一直保持畅通。”登交村村主任熊光文说。
为了村民有娱乐活动场所,让村寨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杨平协同同步小康驻村争取70余万元用于交片踩鼓场、青石板步道建设,为村中装上生态护栏;协调到10万元改造登鲁村古井、生态护栏、生态凉亭,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维修登鲁村楠木群下的便民桥,让登交村4个自然村寨全部安上路灯,确保游客和村民行走安全……
产业扶贫——传统农田变身“发财田”
长期以来,登交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谋生,仅留老弱病残耕种少许田土养家糊口,很多田土撂荒长满野草,多数村民长期在温饱线徘徊。杨平感觉肩上担子很重。
“要想让村民真正地脱贫致富,光靠拨款不行,得选准选好适合当地发展、受群众欢迎的脱贫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考察取经、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杨平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了中药材、民宿、养蜂、刺绣等脱贫支柱产业,着力解决“肌体造血”问题。
炎炎夏日,在登交村的农田里,碧绿的绞股蓝地格外引人注目。正在干活的村民杨胜红说:“绞股蓝药用价值很高。杨书记不仅请来州里的中药专家来现场勘查,还让我们入股分红,现在我一个月务工都有1500多元的收入呢!”
为了让传统农田变身为村民的“发财田”,杨平动员大家采用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等方法流转30亩土地,种植绞股蓝。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利用“基地发苗—技术指导—农户种植—统一回购”的模式,发展中药材农业,为村民增收。
一产发展还不够,三产也需跟上发展。登交村传统苗族文化保存良好,村内有2万多株金丝楠木。看中了村中的特色资源,杨平积极引导发展民宿产业,注册成立登交乡村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公司,同步注册成立登交民宿专业合作社,发动全村群众采取自愿方式,整合闲置房屋房间、可利用菜地、闲散资金等入股民宿合作社。同时,全力打造“台江登鲁苗族生态博物馆”,盘活资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2016年以来,登交村民宿合作社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5万人次,为村民和村集体实现创收83.9万元。“金丝楠木第一村”慢慢为世人所熟知。
教育扶贫——不落下一个贫困学生
“校长,您看学校教学设备配套完善还有什么困难?哪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列一个清单给我看一看。”每次到登交小学,杨平总会问校长杨通文这句话。
登交小学建在山顶上,弯弯曲曲的通村公路从半山腰而过,四周是百余米深的沟壑,是一所藏在苗岭深山中的村级完全小学。
驻村后,杨平发现登交小学较为封闭,便协调到中华基金会、贵州人民出版社等组织捐赠爱心图书;没有信息化设备,就协调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等来支持;后勤保障困难,就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修建登交小学教师宿舍楼。30余万册的小学图书馆、宽敞明亮的电脑室、有序建设的教师宿舍楼,不仅大大改善了学校基础条件,还让大山里的孩子尽早放飞眼光、接触世界。
一天下午,杨平到交片村走访调研,来到贫困学生熊小芳家。看到小芳家房屋破旧,连最基本的家具都没有,墙上却贴着满墙金灿灿的奖状,杨平如鲠在喉,十分心疼这个懂事的小姑娘。从那以后,杨平不间断地联系爱心组织、爱心人士到登交村进行“一帮一”助学,一个贫困学生都不落下,确保贫困路上“持续输血”。
在杨平的带领下,工作队一家一户走访,一字一句整理好贫困学生信息,公开渠道让爱心人士认领。
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组协调到民进贵州省委委员们及中期集团在村里进行“爱心传递,捐资助学”一对一帮扶行动,村里47名留守儿童获得助学帮扶金4.2万元,爱心人士助学8名贫困户儿童陪伴成长至大学毕业。
“谢谢杨书记,他联系贵阳的爱心姨妈来帮助我们,我家小孙女才顺利小学毕业,娃儿好好读书就是我现在的心愿……”村民张世忠老人眼中含着泪花说道。
涓涓细流,孜孜不怠。在杨平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登交村获得“全国农村文化宣传中心示范点”“中国绿色村庄”“全省传统村落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登交群众打赢脱贫攻坚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今年2月,台江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即将轮换,村里60多岁的苗家阿婆张泥沙得知杨平要回单位的消息后,花了10多天时间为他做了一件土布苗衣。看着这件饱含群众深情的“民心衣”,杨平彻夜难眠,回想起过去两年的点点滴滴和群众期盼脱贫致富的渴望眼神,在新一轮驻村轮战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
“请组织放心,我将与村‘两委’带领群众一道干、一起拼,把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关怀温暖送到苗族群众心坎上,把党的惠民政策用好用足,早日实现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新一轮的驻村工作座谈会上,杨平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