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 06:34 来源:光明日报
王逸平(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假如今天是你人生最后一天,你会怎么过?”博士生李惠惠知道,对王逸平老师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25年里的每一天都要面对的。
1993年,30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克罗恩病,手术切除了一米多小肠。这种病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控制。学医出身的王逸平很清楚,从此他的身体只会不断恶化。
25年来,王逸平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为了“做出全球医生首选的处方药”这个梦想,生命的每一秒都极其珍贵。
王逸平跑赢了!他领衔研发的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万患者受益。
4月11日,王逸平倒在了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这位年仅55岁的科学家,永远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新药研发事业。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丹参,是中国传统药用植物,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本草纲目》等医药文献都有记载。然而其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个未知数。
1988年,王逸平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1993年,他被确诊身患不治之症。1994年,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宣利江,因论文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筛选需要,找到王逸平,从此开启了丹参多酚酸盐的研制。就在这一年,王逸平成为上海药物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
宣利江带领药学组提取到几十种丹参化合物,王逸平带领药理组对这些提取物进行筛选。“丹参把我们紧紧绑在一起,如同父母一起把孩子培养长大。”现为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的宣利江常说起他和王逸平寻找丹参有效成分的过程。
在做了无数次实验后,王逸平有一次发现丹参乙酸镁的生物活性特别强,他大胆推测这可能就是丹参中最主要的药用成分。此后,王逸平带领团队历时10余年,创造性地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制标准,研发出了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
临床使用证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疗效显著、质量稳定、安全可控,迄今为止,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永不服输的战士
新药研发极其困难,过程漫长。一位药学家,一生能研发出一个新药就相当了不起。王逸平42岁就做成丹参新药,上海药物所原所长陈凯先院士曾半开玩笑地称他为“王逸老”,这个雅号是同事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王逸平的梦想和追求远不止于此。“新药研发的每一份付出都能为百姓生命健康带来一丝希望。”他曾对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沈建华说,“如果一个药是全球医生的首选,才是我理想中成功的药。希望我此生可以做成这样一个药。”
王逸平常说,选择了新药研究,就是选择了科学长跑。王逸平永远在追赶时间,他历时20多年研发的抗心律失常新药硫酸舒欣啶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并向国家药审中心交流了临床进展。他带领团队构建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体系,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了50多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王逸平把名利看得很淡。“20多年来,我们因为丹参多酚酸盐拿到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他成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但我从来没有看到他对谁炫耀过。”宣利江回忆。他把证书都锁在抽屉里,只告诉女儿。他总是说,荣誉和头衔都是虚的,新药研发是实的,课题组工作是实的,做人是实的。
李惠惠印象中的老师永远不知疲倦:“每天早上7点多就能在单位食堂看到他。每天晚上10点多,坐在对面办公室的我们,仍未听到老师独特的锁门声。周末来所里,习惯性地抬头看,老师办公室的窗户一定是开着的。”
相处多年,大家只知道王逸平晚饭吃得少,从来不知道他承受着如此巨大的痛苦。从确诊到去世的25年间,王逸平病情多次加重,体重下降到不足90斤,药物渐渐失去疗效,只有不断加大剂量和使用止痛针才能稍稍缓解痛苦。
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院士眼中的王逸平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他热爱新药研发事业,带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完成了博士学位,组建了药物所心血管疾病药理学研究组,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担任支部书记15年。
新药研发,失败总是比成功多,王逸平就是那个始终坚持“再战一回合”的人。他告诉学生们,未来会遇到困难,人生会经历低谷,关键是要坚持,从事新药研发,必须要有“再战一回合”的信念,这样的人是不会被打垮的。
身边的普通人
王逸平办公室的冰箱里常备着急救用注射针剂。“为了节约时间,他总是自己诊断、打针。”妻子方洁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坚持阻止他这么做。在他离世前一个星期,他还对妻子说:“现在正是工作的最好时光,我至少还能工作10年。”
在王逸平最后的日子,他已经感觉到病情持续加重。“那时激素类药物已失效,但他不想改用生物制剂,因为那是最后一道屏障,一旦产生耐药性,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他选择加大剂量服用激素类药物。”上海药物所党委副书记厉骏感叹,“他是想争取更多时间,把在研的几个新药做完,完成有关心血管药理新的作用机制的探索,他还有很多很多的想法要去实现。”
在同事眼中,王逸平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药物研发专家,更是一个亲和力和幽默感俱佳、天天和大家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上海药物所办公室副主任徐晓萍说:“讲起女儿他眼睛就发亮,那是一个父亲独有的自豪感。”
5月9日,是宝贝女儿的毕业典礼,王逸平早早就订好了机票,百忙之中答应陪女儿一周。然而女儿万万没想到,距离全家的聚会不到1个月,父亲却爽约了。
李惠惠记得刚到研究所面试时老师说的话:“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田,可能只挣几万元。所里培养一个研究生,一年投入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所以我们要想想,5年里应该做什么,才能对得起国家的投入。”
宣利江记得,丹参多酚酸盐、硫酸舒心啶、关附甲素等,每个药上都深深地刻着王逸平的辛勤付出,但他从不以物喜。只有说到每天有将近10万病患在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才难得看到他脸上一丝略带得意的笑容。
上海药物所工会副主席方婷记得,2006年他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把1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2015年他被推荐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要求每人写一句人生信条,王逸平写的是“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王逸平虽然输给了病魔,却跑赢了人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崇高誓言。
王逸平(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假如今天是你人生最后一天,你会怎么过?”博士生李惠惠知道,对王逸平老师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25年里的每一天都要面对的。
1993年,30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克罗恩病,手术切除了一米多小肠。这种病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控制。学医出身的王逸平很清楚,从此他的身体只会不断恶化。
25年来,王逸平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为了“做出全球医生首选的处方药”这个梦想,生命的每一秒都极其珍贵。
王逸平跑赢了!他领衔研发的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万患者受益。
4月11日,王逸平倒在了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这位年仅55岁的科学家,永远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新药研发事业。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丹参,是中国传统药用植物,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本草纲目》等医药文献都有记载。然而其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个未知数。
1988年,王逸平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1993年,他被确诊身患不治之症。1994年,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宣利江,因论文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筛选需要,找到王逸平,从此开启了丹参多酚酸盐的研制。就在这一年,王逸平成为上海药物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
宣利江带领药学组提取到几十种丹参化合物,王逸平带领药理组对这些提取物进行筛选。“丹参把我们紧紧绑在一起,如同父母一起把孩子培养长大。”现为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的宣利江常说起他和王逸平寻找丹参有效成分的过程。
在做了无数次实验后,王逸平有一次发现丹参乙酸镁的生物活性特别强,他大胆推测这可能就是丹参中最主要的药用成分。此后,王逸平带领团队历时10余年,创造性地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制标准,研发出了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
临床使用证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疗效显著、质量稳定、安全可控,迄今为止,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永不服输的战士
新药研发极其困难,过程漫长。一位药学家,一生能研发出一个新药就相当了不起。王逸平42岁就做成丹参新药,上海药物所原所长陈凯先院士曾半开玩笑地称他为“王逸老”,这个雅号是同事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王逸平的梦想和追求远不止于此。“新药研发的每一份付出都能为百姓生命健康带来一丝希望。”他曾对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沈建华说,“如果一个药是全球医生的首选,才是我理想中成功的药。希望我此生可以做成这样一个药。”
王逸平常说,选择了新药研究,就是选择了科学长跑。王逸平永远在追赶时间,他历时20多年研发的抗心律失常新药硫酸舒欣啶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并向国家药审中心交流了临床进展。他带领团队构建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体系,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了50多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王逸平把名利看得很淡。“20多年来,我们因为丹参多酚酸盐拿到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他成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但我从来没有看到他对谁炫耀过。”宣利江回忆。他把证书都锁在抽屉里,只告诉女儿。他总是说,荣誉和头衔都是虚的,新药研发是实的,课题组工作是实的,做人是实的。
李惠惠印象中的老师永远不知疲倦:“每天早上7点多就能在单位食堂看到他。每天晚上10点多,坐在对面办公室的我们,仍未听到老师独特的锁门声。周末来所里,习惯性地抬头看,老师办公室的窗户一定是开着的。”
相处多年,大家只知道王逸平晚饭吃得少,从来不知道他承受着如此巨大的痛苦。从确诊到去世的25年间,王逸平病情多次加重,体重下降到不足90斤,药物渐渐失去疗效,只有不断加大剂量和使用止痛针才能稍稍缓解痛苦。
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院士眼中的王逸平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他热爱新药研发事业,带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完成了博士学位,组建了药物所心血管疾病药理学研究组,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担任支部书记15年。
新药研发,失败总是比成功多,王逸平就是那个始终坚持“再战一回合”的人。他告诉学生们,未来会遇到困难,人生会经历低谷,关键是要坚持,从事新药研发,必须要有“再战一回合”的信念,这样的人是不会被打垮的。
身边的普通人
王逸平办公室的冰箱里常备着急救用注射针剂。“为了节约时间,他总是自己诊断、打针。”妻子方洁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坚持阻止他这么做。在他离世前一个星期,他还对妻子说:“现在正是工作的最好时光,我至少还能工作10年。”
在王逸平最后的日子,他已经感觉到病情持续加重。“那时激素类药物已失效,但他不想改用生物制剂,因为那是最后一道屏障,一旦产生耐药性,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他选择加大剂量服用激素类药物。”上海药物所党委副书记厉骏感叹,“他是想争取更多时间,把在研的几个新药做完,完成有关心血管药理新的作用机制的探索,他还有很多很多的想法要去实现。”
在同事眼中,王逸平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药物研发专家,更是一个亲和力和幽默感俱佳、天天和大家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上海药物所办公室副主任徐晓萍说:“讲起女儿他眼睛就发亮,那是一个父亲独有的自豪感。”
5月9日,是宝贝女儿的毕业典礼,王逸平早早就订好了机票,百忙之中答应陪女儿一周。然而女儿万万没想到,距离全家的聚会不到1个月,父亲却爽约了。
李惠惠记得刚到研究所面试时老师说的话:“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田,可能只挣几万元。所里培养一个研究生,一年投入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所以我们要想想,5年里应该做什么,才能对得起国家的投入。”
宣利江记得,丹参多酚酸盐、硫酸舒心啶、关附甲素等,每个药上都深深地刻着王逸平的辛勤付出,但他从不以物喜。只有说到每天有将近10万病患在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才难得看到他脸上一丝略带得意的笑容。
上海药物所工会副主席方婷记得,2006年他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把1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2015年他被推荐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要求每人写一句人生信条,王逸平写的是“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王逸平虽然输给了病魔,却跑赢了人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崇高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