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 07:11 来源:人民日报
“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更多——别人的感念。”首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见上图,中,张鹏摄)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现场深情朗读了一段文字,感动了无数医务工作者。
病情就是命令,手术台就是战场。这位96岁的老人,从医70多年,始终没有放下过手术刀,至今依然每周做3台复杂手术。他见证了中国肝胆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历程,他用一把柳叶刀,挑战了一个又一个“医学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创立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他创立的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他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他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他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实现了有机统一。2010年,我国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这双手灵巧有力,惟有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弯曲,那是他多年握手术刀、止血钳的结果。他的手术刀,常常在纵横交错、险象环生的血管间游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清楚每条血管的走向,如同将军了解战场上的每一道河流山川。他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手的感觉要保护好。我有时候开刀,眼睛一边看,手一边操作,需要很好的手感。”有人说,他有一双“长了眼睛的手”,能“看见”肿瘤的位置,熟知各种复杂的解剖关系。有时候满腹腔的血,他的手伸进去一摸,把那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他的手变形了,脚也变形了,但他的初心始终未变。
他有一双温暖的手。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焐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给病人做完检查,他会帮他们把衣服拉好,弯下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每个大年初一,他会准时出现在病房,一个不落地和住院病人握手。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一个人得了肝癌,整个家庭往往都垮了。跟病人多说句话,握一握手,就能给他和全家人信心。”吴孟超说。
在《朗读者》节目现场,一位名叫甜甜的姑娘站在了吴孟超面前。14年前,她曾是一名被多家医院拒绝收治的重症肝病患者。2004年,她的中肝叶上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这个女孩来到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求助于吴孟超。当年,吴孟超已经82岁。要进手术室了,父母抓住甜甜的手不肯放,甜甜也意识到,这恐怕是今生最后一面了!吴孟超弯下腰轻声说:“不要紧张,你醒来的时候,我们都在你身边……”两天后,甜甜从昏迷中苏醒,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吴孟超,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你没事了”。手术做了整整10个小时,吴孟超创造的肝门阻断法,前所未有地在一个手术中实施了4次。瘤子切下来了,重达9斤,足足有排球那么大。在国外的文献中,直径4厘米的血管瘤就被定义为“巨大”。然而,吴孟超面对的,几乎都是“超级巨大”的肿瘤。当时,有些年轻同事劝他:“这么大的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毁了。”吴孟超回答:“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
吴孟超一生救了很多人的命,却没能挽救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后来黄疸去世了。我自己是学这一行的,不能给父亲医治,所以我很痛心。”有一次,吴孟超向组织请示,回了一趟马来西亚。“那次我到坟上去看他们,就在爸妈的墓前,我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国家做了一点事情,现在工作还是很好’。就这样讲,我对得起爸妈。”
一位与吴孟超合作了30多年的护士长说,她曾看到过这个传奇医生的另一面,“手术后靠在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吴孟超曾对她说:“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吴孟超用一把有温度、有情怀的柳叶刀,铸就了新时代的医魂,彰显了医者的大爱。
“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更多——别人的感念。”首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见上图,中,张鹏摄)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现场深情朗读了一段文字,感动了无数医务工作者。
病情就是命令,手术台就是战场。这位96岁的老人,从医70多年,始终没有放下过手术刀,至今依然每周做3台复杂手术。他见证了中国肝胆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历程,他用一把柳叶刀,挑战了一个又一个“医学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创立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他创立的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他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他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他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实现了有机统一。2010年,我国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这双手灵巧有力,惟有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弯曲,那是他多年握手术刀、止血钳的结果。他的手术刀,常常在纵横交错、险象环生的血管间游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清楚每条血管的走向,如同将军了解战场上的每一道河流山川。他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手的感觉要保护好。我有时候开刀,眼睛一边看,手一边操作,需要很好的手感。”有人说,他有一双“长了眼睛的手”,能“看见”肿瘤的位置,熟知各种复杂的解剖关系。有时候满腹腔的血,他的手伸进去一摸,把那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他的手变形了,脚也变形了,但他的初心始终未变。
他有一双温暖的手。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焐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给病人做完检查,他会帮他们把衣服拉好,弯下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每个大年初一,他会准时出现在病房,一个不落地和住院病人握手。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一个人得了肝癌,整个家庭往往都垮了。跟病人多说句话,握一握手,就能给他和全家人信心。”吴孟超说。
在《朗读者》节目现场,一位名叫甜甜的姑娘站在了吴孟超面前。14年前,她曾是一名被多家医院拒绝收治的重症肝病患者。2004年,她的中肝叶上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这个女孩来到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求助于吴孟超。当年,吴孟超已经82岁。要进手术室了,父母抓住甜甜的手不肯放,甜甜也意识到,这恐怕是今生最后一面了!吴孟超弯下腰轻声说:“不要紧张,你醒来的时候,我们都在你身边……”两天后,甜甜从昏迷中苏醒,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吴孟超,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你没事了”。手术做了整整10个小时,吴孟超创造的肝门阻断法,前所未有地在一个手术中实施了4次。瘤子切下来了,重达9斤,足足有排球那么大。在国外的文献中,直径4厘米的血管瘤就被定义为“巨大”。然而,吴孟超面对的,几乎都是“超级巨大”的肿瘤。当时,有些年轻同事劝他:“这么大的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毁了。”吴孟超回答:“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
吴孟超一生救了很多人的命,却没能挽救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后来黄疸去世了。我自己是学这一行的,不能给父亲医治,所以我很痛心。”有一次,吴孟超向组织请示,回了一趟马来西亚。“那次我到坟上去看他们,就在爸妈的墓前,我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国家做了一点事情,现在工作还是很好’。就这样讲,我对得起爸妈。”
一位与吴孟超合作了30多年的护士长说,她曾看到过这个传奇医生的另一面,“手术后靠在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吴孟超曾对她说:“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吴孟超用一把有温度、有情怀的柳叶刀,铸就了新时代的医魂,彰显了医者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