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巡视巡查

把明月研到墨里

2018年9月22日 06:2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月是古典的代名词,它是中国人的美学,亦是中国人的哲学。古人拜月、邀月、望月、捉月、诵月、画月,都是心灵的守望、生命的回归。月难表现,难在月色;它的缥缈,它的神秘,它的幽冷,它的静谧,它的旷远,非水墨而不可尽其妙。让我们一起品味吧!

    

    《浣月图》,五代。

    中秋,除“赏月”外,“拜月”亦是重要习俗。它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周礼》言“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在民间,因月属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这件绘画清晰地展现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奁,一派富丽祥和的景色。

    画无作者款印,旧签题标为《五代人浣月图》。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间系缚的长柄纨扇来判断,此幅原稿的时代,虽符合十世纪规制,但树石画法,笔致夸张,已呈显宋末元初特质,推测应出自南宋宫廷画师所摹。

    

    《仙女乘鸾图》,周文矩,五代。

    古代有“萧史弄玉,乘鸾跨凤”的传说,后世以萧史和弄玉为夫妻恩爱和美的象征,并生发出关于乘鸾仙女的很多想象。这幅作品中的乘鸾仙女回眸望月的一刹那所流露出的惆怅之情刻画得生动传神。仙女的眼神原无形,然作者却利用它使圆月和鸾凤之间产生一种动静对比和内在呼应关系,使画面具有气脉贯通的完整性。

    周文矩,生卒年代不详,五代句容(今属江苏)人,曾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多以宫廷或文人生活为题,以“用意深远”著称。

    

    《举杯玩月图》,马远,宋代。

    灵感来自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士人对着迷蒙烟岚、皎洁明月独饮,气氛浪漫。简洁的构图,幽茫空旷的画境,引发观者产生一种浪漫感性的情绪。

    马远(大约活跃于13世纪初期),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马远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是南宋“翰林图画院”中的佼佼者。

    

    《楼台夜月图》,马麟,宋代。

    作品为一小景图纨扇页,裁取亭廊台谢的一角之景,图上高柳擢秀、明月当空、山岩稍露、长廊俯见其顶、台榭俨然。在用笔上,岩石以斧劈皴法、亭榭以工稳的界笔画法,树叶全以点缀法,远山烘青,渲染设色,高空浩月,杨柳林中隐约可见楼台复道亭园之景,为马麟的精丽之作。

    马麟,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马远之子,生卒年不详。马麟画承家学,擅画人物、山水、花鸟,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风秀润。

    

    《月夜看潮图》,李嵩,宋代。

    作品描绘了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

    李嵩(活动于1190-1264年间),浙江钱塘人。少时曾为木工,后被宋徽宗宣和年间画院待诏李从顺收为养子。李嵩长任职于南宋画院,以善画花鸟、山水楼阁、农村生活等见重于当时。

    

    《月下泊舟图》,戴进,明代。

    画中远景以浓墨勾勒山实黯影,自左而右渐漫于淡雾中,明月在右上角。自左下角分歧而出的芦苇,包围横陈的轻舟,渔翁自然侧躺于船中,内心甚是安宁。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明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年间以画供奉内廷,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他的山水画师法马远、夏珪,并取法郭熙以及李唐。戴进的画对当时画坛影响很大,后世称他为“浙派之祖”。

    

    《嫦娥执桂图》,唐寅,明代。

    此作意气风发,嫦娥裙带飘拂,手持桂花,神形温柔。面容敷白色晕染,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画面勾染得当,美人的飘逸清丽之态毕现。

    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明代南直隶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他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中庭步月图》,文徵明,明代。

    明中晚期,苏州地区发达的经济、市民阶层的兴起、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闲适。画面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携无限情思,于画面之上浮现,并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图像内涵——与现实生活很近的亲切和悠闲。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明月种树图》,汤禄名,清代。

    一轮明月高挂天宇,一个文人把锄倚树而立,似种树疲累正在憩息。他仰头望向夜空,梅花枝头,云开雾散,一轮明月高挂天宇。图中以墨笔写梅干细枝、繁花密萼,用笔纵放。人物用线疏简,面部刻画生动传神,将人物怡然自得、愉悦安详的神情表现的栩栩如生。

    汤禄名(1804-1874年)字乐民,清代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他幼承家学,善白描人物,银钩铁画。

    

    《月下吹箫图》,费丹旭,清代。

    画图中疏梅朗月,青竹秀石,烟笼水面。茵茵芳草之上,雍容典雅的仕女正在吹奏洞箫。美奂美仑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来。画面工写结合,疏密并存,浓淡相宜,人物神态形象的刻画是作者一贯画风的体现。

    费丹旭(1802-1850年),字子苕,号晓楼,晚号偶翁,清代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少得家传,工写真,兼山水、花鸟,尤精补景仕女,如镜中取物,笔法清灵雅澹。

    

    《月华图》,金农,清代。

    传统作品中月亮往往被赋予神话色彩,内有嫦娥、玉兔、桂树等形象,在文人画中,更多的是作为补景出现。《月华图》的构思则别出心裁,以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月亮的光华,全画中只有一轮满月,里面是凹凸起伏的阴影,外缘放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光芒。此图画法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笔墨之法,阴影的表现充分发挥了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与暖色调的淡色光芒形成对比,衬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画面赋色简逸纯净,天趣自成,以奇致胜。

    金农(1687-1763年),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等,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扬州八怪之首,布衣终身。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慕振东|整理编写)

    月是古典的代名词,它是中国人的美学,亦是中国人的哲学。古人拜月、邀月、望月、捉月、诵月、画月,都是心灵的守望、生命的回归。月难表现,难在月色;它的缥缈,它的神秘,它的幽冷,它的静谧,它的旷远,非水墨而不可尽其妙。让我们一起品味吧!

《浣月图》,五代。中秋,除“赏月”外,“拜月”亦是重要习俗。它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周礼》言“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在民间,因月属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这件绘画清晰地展现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奁,一派富丽祥和的景色。画无作者款印,旧签题标为《五代人浣月图》。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间系缚的长柄纨扇来判断,此幅原稿的时代,虽符合十世纪规制,但树石画法,笔致夸张,已呈显宋末元初特质,推测应出自南宋宫廷画师所摹。

《仙女乘鸾图》,周文矩,五代。古代有“萧史弄玉,乘鸾跨凤”的传说,后世以萧史和弄玉为夫妻恩爱和美的象征,并生发出关于乘鸾仙女的很多想象。这幅作品中的乘鸾仙女回眸望月的一刹那所流露出的惆怅之情刻画得生动传神。仙女的眼神原无形,然作者却利用它使圆月和鸾凤之间产生一种动静对比和内在呼应关系,使画面具有气脉贯通的完整性。周文矩,生卒年代不详,五代句容(今属江苏)人,曾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多以宫廷或文人生活为题,以“用意深远”著称。

《举杯玩月图》,马远,宋代。灵感来自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士人对着迷蒙烟岚、皎洁明月独饮,气氛浪漫。简洁的构图,幽茫空旷的画境,引发观者产生一种浪漫感性的情绪。马远(大约活跃于13世纪初期),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马远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是南宋“翰林图画院”中的佼佼者。

《楼台夜月图》,马麟,宋代。作品为一小景图纨扇页,裁取亭廊台谢的一角之景,图上高柳擢秀、明月当空、山岩稍露、长廊俯见其顶、台榭俨然。在用笔上,岩石以斧劈皴法、亭榭以工稳的界笔画法,树叶全以点缀法,远山烘青,渲染设色,高空浩月,杨柳林中隐约可见楼台复道亭园之景,为马麟的精丽之作。马麟,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马远之子,生卒年不详。马麟画承家学,擅画人物、山水、花鸟,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风秀润。

《月夜看潮图》,李嵩,宋代。作品描绘了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李嵩(活动于1190-1264年间),浙江钱塘人。少时曾为木工,后被宋徽宗宣和年间画院待诏李从顺收为养子。李嵩长任职于南宋画院,以善画花鸟、山水楼阁、农村生活等见重于当时。

《月下泊舟图》,戴进,明代。画中远景以浓墨勾勒山实黯影,自左而右渐漫于淡雾中,明月在右上角。自左下角分歧而出的芦苇,包围横陈的轻舟,渔翁自然侧躺于船中,内心甚是安宁。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明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年间以画供奉内廷,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他的山水画师法马远、夏珪,并取法郭熙以及李唐。戴进的画对当时画坛影响很大,后世称他为“浙派之祖”。

《嫦娥执桂图》,唐寅,明代。此作意气风发,嫦娥裙带飘拂,手持桂花,神形温柔。面容敷白色晕染,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画面勾染得当,美人的飘逸清丽之态毕现。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明代南直隶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他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中庭步月图》,文徵明,明代。明中晚期,苏州地区发达的经济、市民阶层的兴起、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闲适。画面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携无限情思,于画面之上浮现,并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图像内涵——与现实生活很近的亲切和悠闲。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明月种树图》,汤禄名,清代。一轮明月高挂天宇,一个文人把锄倚树而立,似种树疲累正在憩息。他仰头望向夜空,梅花枝头,云开雾散,一轮明月高挂天宇。图中以墨笔写梅干细枝、繁花密萼,用笔纵放。人物用线疏简,面部刻画生动传神,将人物怡然自得、愉悦安详的神情表现的栩栩如生。汤禄名(1804-1874年)字乐民,清代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他幼承家学,善白描人物,银钩铁画。

《月下吹箫图》,费丹旭,清代。画图中疏梅朗月,青竹秀石,烟笼水面。茵茵芳草之上,雍容典雅的仕女正在吹奏洞箫。美奂美仑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来。画面工写结合,疏密并存,浓淡相宜,人物神态形象的刻画是作者一贯画风的体现。费丹旭(1802-1850年),字子苕,号晓楼,晚号偶翁,清代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少得家传,工写真,兼山水、花鸟,尤精补景仕女,如镜中取物,笔法清灵雅澹。

《月华图》,金农,清代。传统作品中月亮往往被赋予神话色彩,内有嫦娥、玉兔、桂树等形象,在文人画中,更多的是作为补景出现。《月华图》的构思则别出心裁,以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月亮的光华,全画中只有一轮满月,里面是凹凸起伏的阴影,外缘放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光芒。此图画法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笔墨之法,阴影的表现充分发挥了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与暖色调的淡色光芒形成对比,衬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画面赋色简逸纯净,天趣自成,以奇致胜。金农(1687-1763年),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等,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扬州八怪之首,布衣终身。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慕振东|整理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