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巡视巡查

愿将一生献宏谋是为“大写的人”

2019年1月18日 06:4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纪检监察报

    1月1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在北京因病去世。“国之栋梁”“共和国的英雄”“中国人的脊梁”……在集体的缅怀与致敬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写的人”。

    从矢志报国到勇担重任,于敏的一生,质朴纯粹却又轰轰烈烈。1961年,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心里很清楚,这不仅意味着要离开自己躬耕多年、已有小成的学术领域,而且是在先进国家重重技术封锁的环境中从零开始。尽管难上加难,也“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他却接过重担,只因为“爱国主义压过兴趣”。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前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当时国力相对最弱、条件最艰苦的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耀眼的成功背后,是数载春秋的夜以继日、焚膏继晷。攻坚路上,于敏三次因为过度劳累与死神擦肩而过;不知道多少天站在苦寒高原的试验场上,吃着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着苦碱水;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独自翻看亲人的照片……甘于奉献一切的动力,源于炽烈的爱国情怀。“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在小家与国家的需要面前,于敏选择了后者。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不少时候,为国建功,需要舍弃一己之名;为民造福,需要舍弃一己之利;为成大业,需要舍弃一己之荣。于敏这个名字,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从接受研制氢弹任务的那一刻起,于敏就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如果不是1999年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是为中国设计氢弹的人。于敏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他自言“身为一叶无轻重”,唯有“愿将一生献宏谋”,因此即便后来被人称为“氢弹之父”,却再三强调“这是集体的功劳”。“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而今,祖国强盛,如他所愿。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筑梦逐梦征程上,有许多像于敏一样的知识分子,不惜舍弃到手的名利,“燃尽生命”只为报效国家。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他们以最高的标准、最大的热情对待事业,以最低的标准、最淡的心态对待生活,可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只是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的身上,就仿佛瞬间披上了铠甲。你若问此英雄是谁,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答曰:无名。唯有青山为证,江海为名。然而,那些让民族脊梁挺得更直、让亿万国人扬眉吐气、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英雄,不该无名——他们或许需要默默无闻,需要埋头奉献,但终将赢得历史和人民的致敬。(郝思斯)

    1月1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在北京因病去世。“国之栋梁”“共和国的英雄”“中国人的脊梁”……在集体的缅怀与致敬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写的人”。从矢志报国到勇担重任,于敏的一生,质朴纯粹却又轰轰烈烈。1961年,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心里很清楚,这不仅意味着要离开自己躬耕多年、已有小成的学术领域,而且是在先进国家重重技术封锁的环境中从零开始。尽管难上加难,也“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他却接过重担,只因为“爱国主义压过兴趣”。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前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当时国力相对最弱、条件最艰苦的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耀眼的成功背后,是数载春秋的夜以继日、焚膏继晷。攻坚路上,于敏三次因为过度劳累与死神擦肩而过;不知道多少天站在苦寒高原的试验场上,吃着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着苦碱水;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独自翻看亲人的照片……甘于奉献一切的动力,源于炽烈的爱国情怀。“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在小家与国家的需要面前,于敏选择了后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不少时候,为国建功,需要舍弃一己之名;为民造福,需要舍弃一己之利;为成大业,需要舍弃一己之荣。于敏这个名字,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从接受研制氢弹任务的那一刻起,于敏就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如果不是1999年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是为中国设计氢弹的人。于敏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他自言“身为一叶无轻重”,唯有“愿将一生献宏谋”,因此即便后来被人称为“氢弹之父”,却再三强调“这是集体的功劳”。“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而今,祖国强盛,如他所愿。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筑梦逐梦征程上,有许多像于敏一样的知识分子,不惜舍弃到手的名利,“燃尽生命”只为报效国家。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他们以最高的标准、最大的热情对待事业,以最低的标准、最淡的心态对待生活,可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只是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的身上,就仿佛瞬间披上了铠甲。你若问此英雄是谁,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答曰:无名。唯有青山为证,江海为名。然而,那些让民族脊梁挺得更直、让亿万国人扬眉吐气、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英雄,不该无名——他们或许需要默默无闻,需要埋头奉献,但终将赢得历史和人民的致敬。(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