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首页 > 巡视巡查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访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2020年7月6日 06:3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近年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大力发展藏医药特色诊疗服务,构建完善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同时通过提高藏医药报销比例等方式,有效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受到农牧民群众欢迎。图为近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医院主治医师在查看患者病情。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如何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我们为什么能够实现大规模、不遗漏救治新冠肺炎病患?围绕相关问题,本刊对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进行了专访。

    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彰显

    问:在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在您看来,为什么我们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能够实现大规模、不遗漏的救治?

    王虎峰:我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在面对疫情时,哪怕经济暂时停摆,我们也要做到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人民至上,这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态度,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行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所以在任何时候,人民群众都是最重要的。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彰显,这种理念是我们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不遗漏一个患者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方面,我想我们的抗疫之战是场人民战,人民的力量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听党指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整个国家展现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高度动员力、统筹力和凝聚力。比如说戴口罩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在一些国家就做不到像我们这样步调一致。所以说我们对疫情的防控工作有一个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得到最大彰显。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全国一盘棋是真正实现了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抗疫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表现得非常生动,特别是在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军队和各省区市对口支援,不光有人力资源,还有大批物资,可以说把最精锐的医疗力量都集中调配到这里。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能够快速应对的内在制度机制与能力,拥有对我们制度的自信,所以我们敢于做到,也能够做到这样的大规模、不遗漏。

    第三个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次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科学决策、精准决策。我个人认为疫情防控有一个特殊的投入产出曲线。在早期防控中投入的越多,后期收益越大。如果早期投入小,事后可能随着疫情的蔓延,带来的损失反而大。这个曲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正态分布,就是说它不是你一开始投入少、收益少,后期增加投入,收益就增加了。它一定是在早期要敢于制动,敢于去投入,才能出来一个好的防控效果。我们国家应该说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果断而有力的措施,避免了很多弯路,这和党中央的科学决策是分不开的。

    决胜全面小康,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问:为什么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王虎峰:这个论述早在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的时候就提出来了。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做出了强调。

    为什么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为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蕴含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是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让我们的文化、经济、生态等各方面都得到进步,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当年,在我们提出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来解释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里边有很多的量化指标,也就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各方面要达到什么标准。在这些指标里边,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健康指标,比如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基本医疗的保障等等。

    事实上,我们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必要条件。健康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条件。全民健康素质得到提升,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如果全民健康出现问题,不仅经济发展的“红利”会减弱,社会稳定也会遭受影响。一个社会生产力大小和劳动者的素质是相关的,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和劳动者的健康直接相关。全面小康是干出来的,所以,没有全民健康做支撑,没有健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面小康是不可能实现的。

    另一层,全民健康本身也是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一环,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内容。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如果没有全民健康,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偏离了我们提出小康目标的初衷。所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问:让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是健康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健康扶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和决胜全面小康有何现实意义?

    王虎峰:健康扶贫是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主要是通过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实施疾病分类等方式,让贫困人口享受到基本健康服务,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突出短板,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中有很多是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过统计,占比很大。所以,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对于整个脱贫攻坚工作是一个关键点。目前,我们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已经接近完成,尤其是吃穿住这些基本问题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和解决,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收官之年,任务十分紧迫,我们必须把健康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点来大力推进。

    从经济学上来说,健康扶贫有一种很强的“外部性”。现实中,一个人病了,整个家庭、甚至整个社区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对一家人、一群人以及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很大的,而且它不是管一时的,会有一种长期的良好的正向作用。我们实施的健康扶贫工程,不仅包括完善医疗保障,还包括健康教育、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等等,不仅要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还要提升困难群众的健康素养,长期保障群众的身心健康,它是有一种长期效应在其中的。

    健康是国之大计,要进一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的健康素质

    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目前,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还需要着重关注哪些方面?

    王虎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健康中国的目标,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论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意味着健康是国之大计,应将健康同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相结合。

    目前,包括医改在内的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民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我个人认为下一步可以着重关注一下以下几个重点问题。首先,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特别是在医防协同方面,要下大力气。当前来说,我们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是一个重中之重,这些都需要我们实现系统性突破,特别是要实现服务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的健康素质。

    其次,要着力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我个人认为新的信息化的一些技术,给我们的健康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我们的体制机制变革,必须有一些管理的、技术的创新加以支撑才可持续,才能落地,产生效果。所以说我们要适应信息化发展潮流,不断革新。大家经常讲的“云大物移智”,“云”就是云计算,“大”是大数据,“物”是物联网,“移”是移动医疗,“智”就是人工智能,这些新的技术会对我们的健康中国建设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个人建议在管理创新上要特别重视标准化、信息化和绩效化的三项结合,只有三者结合,才能把这些要素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够给改革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要深刻认识和科学看待医疗改革试点工作。过去改革叫试点先行,典型引路。近些年我们在改革上又提到了顶层设计和地方试点相结合,我认为这表明我们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光让地方改革是不行的,但光有顶层设计,没有地方改革试点也不行。当前,我们要继续重视试点的这项工作,进一步完善试点推动的机制,充分运用试点的这种导向性、借鉴性、引领性的作用,来把我们的健康中国战略引向深入。

    这几年我们研究发现,11个综合试点省的改革是有效的,我们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也是有效的。经过科学验证,改和不改不一样,试点的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的效果有差别,所以我们要让改革试点的中国经验能够继续持续下去,在新时期继续发挥驱动和引领作用。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近年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大力发展藏医药特色诊疗服务,构建完善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同时通过提高藏医药报销比例等方式,有效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受到农牧民群众欢迎。图为近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医院主治医师在查看患者病情。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如何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我们为什么能够实现大规模、不遗漏救治新冠肺炎病患?围绕相关问题,本刊对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进行了专访。

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彰显

    问:在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在您看来,为什么我们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能够实现大规模、不遗漏的救治?王虎峰:我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在面对疫情时,哪怕经济暂时停摆,我们也要做到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人民至上,这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态度,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行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所以在任何时候,人民群众都是最重要的。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彰显,这种理念是我们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不遗漏一个患者的最重要的原因。第二个方面,我想我们的抗疫之战是场人民战,人民的力量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听党指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整个国家展现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高度动员力、统筹力和凝聚力。比如说戴口罩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在一些国家就做不到像我们这样步调一致。所以说我们对疫情的防控工作有一个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在这场战役中,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得到最大彰显。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全国一盘棋是真正实现了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抗疫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表现得非常生动,特别是在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军队和各省区市对口支援,不光有人力资源,还有大批物资,可以说把最精锐的医疗力量都集中调配到这里。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能够快速应对的内在制度机制与能力,拥有对我们制度的自信,所以我们敢于做到,也能够做到这样的大规模、不遗漏。第三个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次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科学决策、精准决策。我个人认为疫情防控有一个特殊的投入产出曲线。在早期防控中投入的越多,后期收益越大。如果早期投入小,事后可能随着疫情的蔓延,带来的损失反而大。这个曲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正态分布,就是说它不是你一开始投入少、收益少,后期增加投入,收益就增加了。它一定是在早期要敢于制动,敢于去投入,才能出来一个好的防控效果。我们国家应该说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果断而有力的措施,避免了很多弯路,这和党中央的科学决策是分不开的。

决胜全面小康,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问:为什么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王虎峰:这个论述早在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的时候就提出来了。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做出了强调。为什么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为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蕴含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是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让我们的文化、经济、生态等各方面都得到进步,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当年,在我们提出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来解释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里边有很多的量化指标,也就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各方面要达到什么标准。在这些指标里边,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健康指标,比如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基本医疗的保障等等。事实上,我们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必要条件。健康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条件。全民健康素质得到提升,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如果全民健康出现问题,不仅经济发展的“红利”会减弱,社会稳定也会遭受影响。一个社会生产力大小和劳动者的素质是相关的,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和劳动者的健康直接相关。全面小康是干出来的,所以,没有全民健康做支撑,没有健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面小康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层,全民健康本身也是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一环,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内容。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如果没有全民健康,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偏离了我们提出小康目标的初衷。所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问:让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是健康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健康扶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和决胜全面小康有何现实意义?王虎峰:健康扶贫是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主要是通过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实施疾病分类等方式,让贫困人口享受到基本健康服务,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突出短板,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中有很多是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过统计,占比很大。所以,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对于整个脱贫攻坚工作是一个关键点。目前,我们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已经接近完成,尤其是吃穿住这些基本问题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和解决,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收官之年,任务十分紧迫,我们必须把健康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点来大力推进。从经济学上来说,健康扶贫有一种很强的“外部性”。现实中,一个人病了,整个家庭、甚至整个社区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对一家人、一群人以及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很大的,而且它不是管一时的,会有一种长期的良好的正向作用。我们实施的健康扶贫工程,不仅包括完善医疗保障,还包括健康教育、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等等,不仅要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还要提升困难群众的健康素养,长期保障群众的身心健康,它是有一种长期效应在其中的。

健康是国之大计,要进一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的健康素质

    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目前,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还需要着重关注哪些方面?王虎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健康中国的目标,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论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意味着健康是国之大计,应将健康同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相结合。目前,包括医改在内的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民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我个人认为下一步可以着重关注一下以下几个重点问题。首先,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特别是在医防协同方面,要下大力气。当前来说,我们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是一个重中之重,这些都需要我们实现系统性突破,特别是要实现服务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的健康素质。其次,要着力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我个人认为新的信息化的一些技术,给我们的健康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我们的体制机制变革,必须有一些管理的、技术的创新加以支撑才可持续,才能落地,产生效果。所以说我们要适应信息化发展潮流,不断革新。大家经常讲的“云大物移智”,“云”就是云计算,“大”是大数据,“物”是物联网,“移”是移动医疗,“智”就是人工智能,这些新的技术会对我们的健康中国建设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个人建议在管理创新上要特别重视标准化、信息化和绩效化的三项结合,只有三者结合,才能把这些要素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够给改革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最后要深刻认识和科学看待医疗改革试点工作。过去改革叫试点先行,典型引路。近些年我们在改革上又提到了顶层设计和地方试点相结合,我认为这表明我们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光让地方改革是不行的,但光有顶层设计,没有地方改革试点也不行。当前,我们要继续重视试点的这项工作,进一步完善试点推动的机制,充分运用试点的这种导向性、借鉴性、引领性的作用,来把我们的健康中国战略引向深入。这几年我们研究发现,11个综合试点省的改革是有效的,我们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也是有效的。经过科学验证,改和不改不一样,试点的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的效果有差别,所以我们要让改革试点的中国经验能够继续持续下去,在新时期继续发挥驱动和引领作用。